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降筆會
降筆會
時間
1898 ~ 1901
地點
台灣
相關人物
彭殿華、楊福來、邱潤河、彭阿健、劉家冀、彭阿石、溫德貴、彭錫亮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降筆會原稱鸞堂,或稱鑾堂、乩堂、鸞生堂、善堂、感化堂、仙壇、仙堂、 勸善堂、飛鸞降筆會,日本人通稱為降筆會。
日據初期,台灣之鸞堂常有宣講勸善的活動以及勸善的書籍、作品,對台灣客語勸世文以及台灣社會有莫大影響,客家人彭殿華、楊福來可說是重要的推手。
背景:
鴉片在台灣稱為阿片,台灣當時也與中國一樣全島公然販賣、吸食鴉片。
日人在1895年佔領台灣後,對鴉片之處理是採取寬鬆的態度,原因則是四處皆有反抗的義民軍,如何盡量不引起增加反抗事件是首要的。
鴉片到了1897年採用漸禁政策,也就是只要吸食者來登記取得吸食証者,即可得到阿片並以官價供應,同時也切斷了新鴉片吸食者。
Top
發生過程:
鴉片似在明末清初已從爪哇傳入台灣。清代台灣民間吸食鴉片之風甚盛,至光緒二十年(1894)割台之前年,每年鴉片為最大宗之進口貨品,年年幾乎佔台灣進口總金額之一半;在割台前後,鴉片癮者之人數約有17萬餘人,佔全台總人口260萬之 6.54%。
鸞堂係咸豐三年(1853)由閩傳入澎湖,然後傳入台灣本島。當初之鸞堂係只宣講勸善,扶鸞降筆藥方治癒病人。光緒十九年(1893),始從廣東惠州陸豐縣傳入扶鸞戒煙的方法。
日治初期,台灣的鸞堂至少有三大系統:一是宜蘭喚醒堂分香而出的新竹宣化堂、淡水行忠堂系統,二是新竹復善堂系統,三是澎湖-新社系統。這些鸞堂雖然淵源各不一樣,最明顯的共同點是,當時的鸞堂都是由士子、讀書人所組成的,這些知識份子,認為扶鸞活動是孔子聖道的表現,他們藉著鸞書,宣揚儒家倫理道德,以補宣講之不足,可以說是儒家通俗化、宗教化的表現。
新竹辨務署參事彭殿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冬,從廣東陸豐縣邀請鸞生彭錫亮等五人來台,傳授扶鸞祈禱戒煙的方法,二十五年春起盛行於全台。彭殿華可說是將鸞堂降筆戒煙運動,付諸實踐成功,宏揚光大之最大功勞者。
樹杞林地區的鸞堂,舉行降筆戒煙最隆盛、最有勢力者為九芎林復善堂。主唱者除彭殿華外,尚有九芎林秀才學源,這些人大都是上流社會有信用者。復善堂之鸞生為邱潤河、彭阿健二人,在地方被稱為學者,在清代曾任教師。
光緒二十五年,彭殿華在自宅設鸞堂,以及受其主導的九芎林復善堂,帶動了全台的戒煙運動,使吸食鴉片者免於家庭破碎,也促成各地建立「鸞堂」的風潮。他所出版的「現報新新」這本書成為客家人的第一部鸞書。
其次為大肚莊及燥坑飛鳳山之鸞堂。大肚莊鸞生劉家冀、彭阿石二人,當時均被日本政府任命為地方稅調查委員,劉家冀被稱為學者,彭阿石被尊稱為醫生。燥坑莊鸞堂之鸞生為楊福來、溫德貴二人,均為書房教師。
自光緒二十五年春興起鸞堂降筆戒煙運動,初以客家部落為隆盛,後其流傳由北而南,除東部台東廳外,普及台灣西部之三縣二廳。從光緒二十六年冬至二十七年(1901)夏,其盛況達到最高潮。
日治之初,全台鸞堂發起扶鸞降筆戒煙活動,日本人最初只認為鸞堂是迷信行為的媱祠,後來看到戒煙運動形勢熾烈,且有排日的動向,於是懷疑是一種秘密結社,而加以注意、偵察、監視。故鸞堂自光緒二十七年初為全台日警嚴密監視,至二十七年冬幾乎被迫關閉。
歷史影響:
雖然,日本當局在強力的同化政策下禁止漢文的使用,遍佈台灣南北各地的鸞堂及地方仕紳仍不改其志,成為一處處傳播漢學宣揚儒教的據點,其經年累月的教化庶民之功,對於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普及實難以計數。
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鸞堂戒鴉片運動與大正四年(1915)「西來庵事件」兩次嚴厲的打擊取締,但著作鸞書的現象幾乎年年不絕。一般認為,1937 年,日本總督府展開「皇民化運動」後,取消公學校漢文課和廢止報紙的漢文欄,使得台灣的漢文傳統被阻斷。
(資料來源,參考:台灣海外網、台灣文獻館、大紀元)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