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李文學起義
李文學起義
時間
1856年04月 ~ 1874年02月
地點
雲南
相關人物
李文學
資料來源:看雲南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李文學又名李正學,彌渡縣哀牢山區彝族貧苦民。清咸豐6年4月6日(1856年5月10日),在太平天國反清鬥爭的影響下與王泰階、李學東、杞紹興等人率領當地農民舉行起義,並與杜文秀領導的義軍配合,堅持抗清達20年之久,在雲南各族反清鬥爭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事件背景:
1854年(清咸豐4年)冬,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帳前文書”王泰階(四川漢族)和“待衛長”李學東(四川涼山彝族)抱著“促夷起義,應援天國,驅逐滿族” ,為太平天國新闢革命根據地的目的,由廣西進入哀牢山區開展革命活動。
在王泰階、李學東未至哀牢山之前,1853年(清咸豐3年)秋,哀牢山中段鎮沅、新平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已在田四浪(本名田政,哈尼族)、普順義(彝族)的領導下,聚眾三千多人起義。這兩族起義隊伍,佔領了鎮沅全境新平縣哀牢山西麓,隊伍壯大至五千多人。
1855年(咸豐5年),蒙化直隸廳南部哀牢山區旱災,顆粒無收,而莊主照樣逼租,官府催糧,李文學的妹妹餓死,父親被野獸咬傷,太平天國革命軍戰士王泰階、李學東(四川彝族)鼓動李文學反清起義,李文學採納了他們的意見。
1856年(咸豐6年)4月,李文學聚眾彝漢農民5000餘人,在彌渡縣瓦盧村後山天生營起義,提出“鏟盡滿清贓官,殺絕漢家莊主”的革命口號,李文學被推為“彝家兵馬大元帥”。在哀牢山區先後建立8個都督府,與杜文秀起義軍遙相呼應,互為支援,共同抗清。
1872年(同治11年),清軍調集重兵圍攻大理,李文學率部將李學東、李明學等帶領3600餘人救援杜文秀大理政權,不料南澗失守,被清軍圍困,李學東戰死,李明學叛變,出賣了李文學。
1874年3月28日,李文學在南澗烏龜山壯烈犧牲。堅持鬥爭20年的李文學反清起義隨之失敗。
Top
發生過程:
咸豐6年(1856)4月,雲南哀牢山區爆發李文學領導的彝族農民起義。李文學為雲南彌渡縣瓦盧村人,雇農出身。
咸豐6年4月7日,李文學在太平軍戰士王泰階(漢族)、李學東(彝族)協助下,聚眾五千,在瓦盧村天生營誓師起義。起義群眾共推李文學為「彝家兵馬大元帥」,在密滴村設大元帥府,李文學發布檄文,揭露滿、漢地主狼狽為奸,欺壓人民的罪惡,號召各族人民共同起來革命,「鏟盡滿清贓官,殺絕漢家莊主(地主)。」當地漢、哈尼、傣、白、回、苗、僳僳等各族群眾紛紛響應,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萬余人,控制了蒙化、彌義、鎮南等十余州縣三萬多平方公裡土地、五十余萬人口的廣大地區。起義軍采取耕戰結合措施,將十八至四十歲的男女組織起來,教以戰陣之法,「戰則集之,不戰則耕;男任戰,女任運,男女各有職。」還根據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要求,推行「庶民原耕莊主之地,悉歸庶民所有,不納租,薄賦二成,荒不納」的土地政策,等於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在農民起義軍控制的地區內,農牧業、紡織業、狩獵業皆有所發展。
同治11年(1872),李文學率軍三千救援被圍於大理的杜文秀部回民軍,兵敗軍潰,因叛徒出賣被俘,於同治13年2月遇害。彝族起義軍亦於光緒2年(1876)被清軍鎮壓。
歷史影響:
所謂“時勢造英雄”,指的正是如李文學一樣的英雄人物。在動亂年代,憑著一腔的熱血和為一大波人謀福利的願望,敢於鬥爭,勇於鬥爭。必須承認,以李文學、田四浪為首的彝、哈尼、傣、白、漢及其他各族農民起義軍,具有鮮明的階級路線和政治目標,因而能獲得各族廣大勞動人民的衷心擁護,前後經歷了二十年(1855—1874年)的鬥爭,開拓了近三萬平方公里的根據地。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