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西關大火
西關大火
時間
1856年12月15日 ~ 1856年12月15日
地點
廣州
相關人物
伍秉鑑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廣州十三行,又稱廣東十三行、十三洋行、是明朝[1]在廣州設立的對外貿易特區內的十三家牙行商人,清朝因之,設:
1.伍秉鑑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2.盧繼光的廣利行,商名茂官,
3.潘紹光的同文行,商名啟官,
4.謝有仁的東興行,商名鰲官,
5.梁承禧的天寶行,商名經官,
6.嚴啟昌的興泰行,商名孫青,
7.潘文濤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8.馬佐良的順泰行,商名秀官,
9.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10.吳天垣的同順行,商名爽官,
11.易元昌的孚泰行,商名昆官,
12.羅福泰的東昌行,商名林官,
13.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達官。
後來,這地區稱為「十三行街」,「洋貨行」、「洋行」成為外貿商行的通稱。十三行街現為十三行路。
事件背景:
「十三行」之名是沿襲明代的舊稱,「萬曆以後,廣東有所謂『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是為『十三行』之權輿」,當時的商行時有增減,康熙年間只有「行口數家」,康熙59年(1720年),行商發展到十六家,在廣東官府支持下,成立了壟斷性的「公行」。
乾隆16年(1751年)則有洋行26家,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形容最興盛的十三家。十三行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其貿易對象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經營出海貿易的稱為海南行。
乾隆25年「廣州公行」正式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其間又出現一批豪商巨富,如盧觀恆、潘振承、潘有度、伍秉鑑、葉上林等人,最著名的是廣東南海縣富商伍秉鑑經營的怡和行,伍秉鑑家族則坐擁2600萬銀元(50億人民幣),是當年的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矗立於珠江岸邊的伍家豪宅,與《紅樓夢》的大觀園媲美。廣州十三行成為有清一代與兩淮鹽商、山西的晉商三強並立的行商集團。
Top
發生過程:
1822年廣州十三行街大火,有四千萬兩白銀化為烏有,史稱「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
許多行商在清廷的壓榨下紛紛破產,1773年至1832年廣東商行總共向吏部捐輸3,950,000兩。在鴉片戰爭後,道光23年伍秉鑑曾獨自承擔《南京條約》中外債300萬銀元中的100萬。隨著《南京條約》簽訂後的五口通商,道光23年7月初一(1843年7月27日)允許英國商人在各口岸任意與華商交易,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的輝煌時代也隨之結束。
咸豐6年(1857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軍炮轟3.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達官。
後來,這地區稱為「十三行街」,「洋貨行」、「洋行」成為外貿商行的通稱。十三行街現為十三行路。
事件背景:
「十三行」之名是沿襲明代的舊稱,「萬曆以後,廣東有所謂『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舉盤驗納稅,是為『十三行』之權輿」,當時的商行時有增減,康熙年間只有「行口數家」,康熙59年(1720年),行商發展到十六家,在廣東官府支持下,成立了壟斷性的「公行」。
乾隆16年(1751年)則有洋行26家,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形容最興盛的十三家。十三行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其貿易對象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經營出海貿易的稱為海南行。
乾隆25年「廣州公行」正式成立,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其間又出現一批豪商巨富,如盧觀恆、潘振承、潘有度、伍秉鑑、葉上林等人,最著名的是廣東南海縣富商伍秉鑑經營的怡和行,伍秉鑑家族則坐擁2600萬銀元(50億人民幣),是當年的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矗立於珠江岸邊的伍家豪宅,與《紅樓夢》的大觀園媲美。廣州十三行成為有清一代與兩淮鹽商、山西的晉商三強並立的行商集團。7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