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樅陽會議
樅陽會議
時間
1858年07月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石達開、李秀成、韋昌輝
資料來源:Netor紀念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天京事變後,清軍加緊圍困天京(今南京)。 1858年7月陳玉成、李秀成等將領在安徽樅陽(今樅陽縣)主持召開的軍事會議,商討決定統一指揮和聯合作戰的方針,共同破江北大營、援救天京的策略。會後揮師東進,取得擊潰江北大營等勝利。這次會議對太平軍扭轉不利戰局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並取得三河大捷。
事件背景:
1856年11月,石達開奉詔回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洪秀全礙於眾議,被迫詔准。他不計私怨,追究屠殺責任時只懲首惡,不咎部屬,北王親族也得到保護和信用,人心迅速安定下來。儘管武昌在石達開回京後不久即因糧盡援絕而陷落,但在石達開的部署下,太平軍穩守要隘,伺機反攻,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石鎮吉等後起之秀開始走上一線,獨當一面,內訌造成的被動局面逐漸得到扭轉。
1857年春天,李秀成與陳玉成擊敗清軍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與捻軍會合,兵鋒直指湖北。
天京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只封他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為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率數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1857年9月,洪秀全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洪秀全詔准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後的作戰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
此後,石達開先後轉戰於天京外圍的閩、浙、贛等省,牽制大量清軍,緩解了天京、安徽兩地的軍事壓力。
Top
發生過程:
咸豐6年(1856),太平天國發生楊(秀清)、韋(昌輝)事變,形勢急轉直下。安徽各縣多為清軍收復,秦定三等攻下舒城,進逼桐城。春官又副丞相(一說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率軍趕至,擋住清軍進路,以“把守桐城、保固安省(即安慶)”。同時求援駐寧國府(今宣城)的成天豫陳玉成。陳玉成一面請示天王洪秀全,一面率軍至樅陽。李秀成聞陳玉成軍趕到,於12月(1857年1月)急從桐城赴樅陽,舉行第一次樅陽會議。會後,陳、李協作,大敗秦定三等,取得桐城大捷。旋連克舒城、六安,與皖北捻軍會師。安慶得以解危。
咸豐7年5月(1857年6月),石達開從天京出走抵安慶。後又率皖精銳部隊離開安慶遠征。石達開邀陳玉成、李秀成結伴而行,未果。此時,陳玉成率師在太湖、潛山一線,李秀成在六安、霍山一帶。他們針對石達開出走後的危局,相約10月“赴安省會議,雲朝中這亂如何亭(停)止之由。”
後安慶和天京同時告急,洪秀全令李秀成解救天京。初戰失利,李秀成與各路將領約定,舉行第二次樅陽會議。
咸豐8年(1858)6月下旬,李秀成與陳玉成、李世賢等於樅陽望龍庵商定,加強團結,協同作戰,統一指揮。會後,陳玉成、李世賢北取廬州,南下滁州烏衣,與李秀成會合,合力摧毀清江北大營。又聯合西上,取得三河大捷,奪回舒城、桐城、潛山、太湖等地,迫使清軍從安慶撤圍,一舉扭轉天京事變後的被動局面。
歷史影響:
扭轉了太平天國從天京事變後的不利局面。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