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柏林奧運會
柏林奧運會
時間
1936年08月01日 ~ 1936年08月16日
地點
柏林
相關人物
萊妮•里芬施塔爾、阿道夫•希特勒、海倫•梅耶、歐尼斯特•李•楊克、艾夫瑞•布蘭達奇、符保盧、馮有真、儲安平李惠堂、譚江柏、孫基禎、郭潔
柏林奧運會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簡介:

1938年,柏林奧運會閉幕之後,納粹德國在國際上發行了此屆奧運會的紀錄片~“奧林匹亞”,藉機繼續進行相應的宣傳。該片極具爭議,由德國製片人同時也是一名納粹支持者的萊妮•里芬施塔爾(Leni Riefenstahl)拍攝完成。紀錄片是納粹政府在1936年奧運會期間委託她製作的。

背景:

國際奧會1932年將1936年奧運會會址定於柏林,當時希特勒的納粹黨尚未執政且反對奧運會,宣稱“奧運會是猶太人和和平主義者玩的花樣,德國運動員和黑人同場競技有損日爾曼民族的尊嚴。”國際奧會成立代表團,前往柏林調查該城市是否具備舉辦奧運會的條件;調查團抵達德國時,正好趕上1933年納粹政府上臺執政,但希特勒一反常態地宣佈“全力支援奧運會”。

希特勒讓政府撥款兩千萬馬克(合當時八百萬美元)資助柏林奧運,在柏林修建十萬人的體育場。在體育宣傳畫中,藝術家們被要求去展現雅利安人種的發達肌肉和英雄般的力量,強化“雅利安人種優勢論”,奧運成了希特勒和納粹宣傳其政治主張的舞臺。

1933年4月,所有德國體育組織制定出一項“僅限雅利安人”的政策。“非雅利安人”——猶太、半猶太、羅姆(吉卜賽)運動員被有步驟地排除出德國體育組織和協會。被德國體育俱樂部拒之門外的猶太運動員聯合起來成立獨立的猶太人聯合會,並準備臨時的隔離設施,但是,這些猶太體育組織無法與擁有充裕資金的德國體育俱樂部相抗爭。

為了平息國際輿論,德國當局做出象徵性姿態,允許擁有部分猶太血統的女擊劍手海倫•梅耶(Helene Mayer)代表德國參加在柏林舉行的奧運會。她最終獲得個人女子擊劍的銀牌,像所有獲獎運動員一樣,她在領獎臺上行了納粹禮。奧運會以後,海倫•梅耶返回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