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女無冕王
女無冕王
時間
1941 ~ 1942
地點
台北
相關人物
楊千鶴、西川滿、宮田彌太郎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楊千鶴,台北市人,台灣第一位女記者。作品除了刊載於《台灣日日新報》外﹐亦曾在《文藝台灣》﹑《民俗台灣》﹑《台灣文學》﹑《台灣公論》等發表;作品以散文﹑報導為主﹐及短篇小說《花開時節》。
背景:
‘無冕王’是記者的尊稱,這三個字最早的出處並非來自中國文字,這個詞彙本來是早期報刊媒體力量崛起時,西方世界發現記者所能造成的影響力竟然如此巨大,有如君主的威權,所以冠予這個頭銜。所採用的某種原始象徵意念,其實是來自古希臘時代的王者桂冠。
‘無冕王’在西方早期的詞彙中都是用拉丁文字拼成的,等到約定成俗後才有了通用的英文詞彙,之後媒體在中國也大量崛起,這個詞彙便也就有了中文的翻譯。翻譯者顯然是中國古典文學高手,他所創造的這個翻譯詞彙不但非常生動,而且也非常忠實於原本的拉丁文字,甚至還與中國傳統對於執掌文字力量者的敬畏感非常吻合。
中國古諺語有所謂「翰墨之權,堪埒萬乘」的說法,無冕王三字幾乎跟這種說法百分之百契合,所以成為眾人都樂於採用的一個翻譯文字。
Top
發生過程:
楊千鶴畢業於台北女子高等學院,二十歲的楊千鶴意氣軒昂,熱情奔放。1940年,她在一本札記本中寫著惠特曼的詩句:人非得美麗地做夢、美麗地活、美麗地死去不可。這詩句是她二十歲心境「懷著夢想,勇往直前」的最佳寫照。畢業後,經友人的介紹,在有「台灣蓬萊米之父」之稱的磯教授的弟子中村副教授的研究室當助理。
服務大約過了半個月,任職令發下來,她發現與日本同事的月薪大不相同,千鶴大吃一驚,詢問的結果得知兩人月薪差異是因為日本人有六成加薪的緣故。「月薪短少對我不是問題,但初次知道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待遇有大差別,那樣不合理、不公平,令我無法忍受。」因此千鶴立刻提出辭呈。
1941年,日治時期台灣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台灣日日新」報社招聘「婦人記者」。當時,從日本新來了總編輯,總編輯對當時的「文藝版」與「讀書版」的負責人西川滿說:「文藝版是台灣獨特的版面,但家庭婦女版都是從東京通信社寄來的稿件,一點也沒味道,請你幫個忙吧。」
「那就要聘用三位女記者,其中一定要一位台灣女性。」
「可以,沒問題。」
西川滿接下了「婦女版」,楊千鶴是最後一位來應徵,她被錄取了,擔任家庭文化欄記者﹐成為台灣第一位女記者。
之前,剛辭掉研究助理工作不久的楊千鶴曾由西川滿的好友,插圖畫家宮田彌太郎介紹給西川滿。西川滿先是叫楊千鶴替他的『文藝台灣』寫點什麼,並送她一本『文藝台灣』。有一天,楊千鶴在大致翻看內容時,看到一篇題為「芳蘭」,描寫台灣人送葬行列的文章;文中語含譏諷的稱在出葬中號啕大哭的人為「哭婆」,是雇來專為哭泣的人。楊千鶴認為,日本人不想去深入理解台灣人,只因為與日本人的習俗不同,就以好奇與冷笑的眼光來看待台灣人風俗!那一篇文章引起她的反感;她想起十五歲時,母親逝世,她哭得失魂落魄,少女的悲哀在心中復甦,便寫了一篇題為「哭婆」的隨筆刊於『文藝台灣』,文章中含著抗議的寓意。楊千鶴認為「也許是這篇文章得到西川滿的肯定,服務於『台日』的事就順利地具體化進行,成為『婦人記者』,踏出了我新生活的第一步。」
根據西川滿的描述:「初見楊女士,容貌姿麗,有如我小說『楚楚公主』中的美少女。心想她是適合穿長衫的人,但在巡警會用剪刀剪斷長衫裙裾的時代,她並沒有穿長衫出現於編輯室。」
事實上,楊千鶴穿著一身白色西式套裝,裡面配著紅色上衣,頭戴當時算是摩登的寬邊帽子,意氣風發的去上班。
「在日本人經營的報社當記者,對我而言,是一個挑戰,我想證明一個在家不便用日語的台灣人,照樣可寫出不輸於日本人的文章。」
楊千鶴進入報社唯一的要求是,待遇絕對要與日本人相同。西川滿與總務商量之後,答應她,因專門學校畢業加上津貼合計月薪65丹左右,比其他兩位日本籍女記者的薪資高出一些。後來,兩位日籍女記者知道此事之後,與她冷戰了許久。
楊千鶴站在台灣人的立場,主要寫些介紹台灣特色的記事,包括食、衣、住、行各方面,同時也寫過不少採訪報導,其中包括畫家郭雪湖、種菊花的名人楊仲佐(畫家楊三郎的父親)、文學家賴和、詩人李騰嶽、靜修女中校長鈴木先生等等。西川滿回憶到:「……自負於身為台灣第一個女記者,楊女士的努力令人讚賞。如同她灑脫姿影,『婦女版』突然變得有朝氣。」
在清一色幾乎都是日本男人的報社內,楊千鶴多多少少要面對男性眼睛及言語上的‘性騷擾’,她卻有一套俐落的處理方式,頗令男同事們刮目相看。同時,她在報社裡與一位日本男同事產生了「電流似的吸引力」。在變動的時代裡,少女的初戀,充滿苦澀的執著、壓抑的青春激情與民族情感的掙扎,最後,因這位男同事回歸日本未婚妻的懷抱,而結束了這一段未開花即凋零的異族之戀。
1942年4月,因美日戰爭爆發,新聞社被捲入戰爭體制,奉行政策,推廣皇民化運動與軍國主義的戰事教條,好不容易誕生的獨特的「婦女版」被迫縮小版面,楊千鶴憤而辭職抗議,結束了短暫的10個月的報社記者生涯。
1943年,楊千鶴結婚,由於家庭狀況及戰局惡化而停筆。二次世界大戰後,更由於語文驟變、日文受禁的政治環境而輟筆多年。
1950年8月﹐台灣實施地方自治﹐楊千鶴以「無黨籍」參選,當選台東縣第一屆民選縣議員。
1951年,楊千鶴當選台灣省婦女會理事與台東縣婦女會理事。
1989年,於停筆40餘年後復出﹐楊千鶴在日本築波大學舉行的台灣文學國際會中發表論文﹐《回憶1940~1943年間﹐文學運動中的人與事》。此後多篇文章發表於《自立報》﹑《北美洲公論報》與《太平洋時報》等。
歷史影響:
楊千鶴在自傳中提到,「在我這段記者生涯中,雖然也經歷了感情上的大風大浪,接受人生成長的試煉,但卻是我人生最光輝燦爛的年代!每天好像是噴發火花的瞬間之連續」。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公共電視、台灣文化紀錄片影展)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