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鏡鏡詅癡
鏡鏡詅癡
時間
1847年02月
地點
中國
相關人物
鄭復光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鏡鏡詅癡》是個令人費解的書名,在此先做一番解釋。第一個「鏡」字是個動詞,是「照」的意思,「詅痴」則有「本無才學,又喜歡向人誇耀」的意思,所以「鏡鏡詅痴」可解釋為「就鏡照物問題之愚見」。
鄭復光(1780-約1862年)清代著名科學家。字元甫,又字瀚香。歙縣人。
鄭復光少年時代愛好就很廣泛,鄭復光博覽群書,研討學習中國和西方傳來的各種科學原理,探索自然物理和機械製造的奧妙。
青年時期考取監生以後,對讀書入仕漸漸顯得淡漠了,為了擴大視野,取得實證資料,鄭復光漫遊了大江南北很多省份,收集物理研究的素材,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試驗活動。 鄭復光
1842年,鄭復光將日常觀察和聞聽的各種自然異象,排比為200多條,用熱學、光學等原理加以系統闡釋,撰寫了《費隱與知錄》一書。
1846年,鄭復光從早年在揚州所看燈影戲中得到啟發,經過多年精心研究,寫成了《鏡鏡冷痴》5卷,集當時中西光學知識大成。 在完成此書的基礎上,鄭復光製造了中國最早的一台測天望遠鏡,對神秘的天空進行了近代科學意義上的實驗觀測。
晚年,鄭復光對國外的蒸汽機動力理論又發生了較大興趣,曾致力於戰船的設計和模型製造工作,但是,由於社會原因,鄭復光的這份努力滑有對時代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鄭復光另著有《鄭元甫禮記》(手抄本)、《鄭瀚香遺稿》(手抄本)。《安徽通志稿》有鄭復光傳。
事件背景:
《鏡鏡詅痴》出版於1847年,但寫作時間則早在這以前,據張穆(清代著名地理學家)在〈鏡鏡詅痴題詞〉所言,1835年(道光十五年)時,他已看到完成的初稿,而鄭復光的自序則稱:「(鄭)北華弟好深湛之思,歸而相與研尋,頗多弋獲,遂援筆記之,時逾十稔,然後成稿。」可見這部書在1825年之前即開始寫作。
既然是在1825年之前即開始寫作,1835年已完成初稿,鄭復光無法見到鴉片戰爭之後傳入的西洋科技書籍也是必然的。 《鏡鏡詅痴》書中凡是引用他人他書的說法,必定註明出處,而其中所引用的西洋書籍,都是明末清初傳入的,如《遠鏡說》、《人身說概》、《儀象志》、《測量全義》等。所以《鏡鏡詅痴》一書的創作,正有如康熙之後,鴉片戰爭之前的一些數學著作,除了固有的文化遺產和明清之際翻譯的西書可資憑藉外,就必須靠作者本身的獨創性了!
《鏡鏡詅痴》曾一度可能對鴉片戰爭發生影響,根據張穆的〈鏡鏡詅痴題詞〉,1835年他初見鄭復光,鄭曾出示自製的望遠鏡,一起「窺月中窅眣,黑點四散,作浮萍狀,懽呼叫絕。」鴉片戰爭發生時,英軍利用望遠鏡,盡知中國內地的虛實,張穆拿《鏡鏡詅痴》的抄本去見主持戰局的官員,向他們推薦鄭復光,以對付英軍,但那些官員並不在意,和約成立後,事情也就不了了之。如果他被延攬,戰爭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嗎?這是個引人入勝的歷史假想。
Top
發生過程:
《鏡鏡詅癡》的體例也很值得注意。梁啟超在1923年寫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提到:「全書體例每篇皆列舉公例若干條,理難明者則為之解,有異說者系以論,表象或布算則演以圖(原注:全書為圖一百二十八),大抵採用西人舊說舊法者十之二三,自創者十之七八(原注:書中凡採舊說必注明,其原光公例十八條,採舊說者三,原目公例十二條,採舊說者四,餘類推)。吾不解科學,不能言其與現代西人之述作比較何如,顧吾所不憚昌明者,百年以前之光學書如此書者,非獨中國所僅見,恐在全世界中亦占一位置。」可見他注意到這個問題。
《鏡鏡詅癡》的體例很明顯地是模仿《幾何原本》,而且是自覺地模仿,其前後的科技著作似乎都沒有像它一樣,模仿得那麼徹底(在它之後另一成就極高的光學著作《格術補》,甚至還是採用傳統類似筆記式的寫法)。鄭復光在〈鏡鏡詅癡自序〉一開頭就說:「測實易,測虛難,非測虛難,虛必徵實之難也,而非虛非實則尤難。昔西士作《幾何原本》,指畫抉發,物無遁形,說遠鏡者不復能如《幾何》,豈故祕哉,良難之也。」《幾何原本》在鄭復光的心目中占有極高的地位,而且在他的理想中,「說遠鏡者」最好是能如《幾何》,才能「指畫抉發,物無遁形」,他就是採用《幾何原本》的體例,親自去實現這個理想的「說遠鏡者」。
《鏡鏡詅癡》會有那麼多的附圖,依筆者推想,可能也是受到《幾何原本)和《遠鏡說》的影響,這兩本書的附圖都很多,尤其是前者,隨處可見,鄭復光有心模仿《幾何原本》,又要超越《遠鏡說》,自然而然地也就想到使用大量的附圖。
《鏡鏡詅癡》中有許多和現在光學著作大異其趣的地方,最顯著的當然是他獨創的「順三限」、「側三限」理論。底下順便介紹該書其他的一些特點:
一、正如他在第四部分的注所說的:「匠者事也,有師承焉,姑備所聞;儒者之事,有神會焉,特詳其義。」他不止在學理上推論,靠自己實驗來驗證,以建構他的光學理論,還親自觀察、訪問一些銅匠、鏡匠的實際經驗來作為佐證。
二、他會使用一些傳統的醫學概念來做為佐證,如他解釋為何眼睛能接受光線、看見物體,是因為「目中心黑點資乎腎水,亦水類也。」又如「醫家謂精不足則視物兩歧。」「目有雀盲者,……醫家謂為肝血不足,蓋肝主目,肝不足,故觸覺應異常人矣。」
三、他接受傳統對光的觀念,仍把小孔成倒像及凸鏡、凹鏡成像的原理歸納為同一類。他說:「借光取影由于交線,或因孔束之線成交,或因鏡面彎環之光線成交,其理自同。」
四、他接受傳統感應的觀念,在書中寫道:「光莫盛於日,萬光之主,火於焉生,故日性下濟,火性上炎,子母相感,形尖親上,體殊用似,而光次之。」
舉出這幾點,並不在於暗示《鏡鏡詅癡》與現代光學著作相比有多荒謬、多落伍,在此只是想說明鄭復光所建構的的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光學理論體系。在他身處的特定時空中,他在書中採用這種論述方式應該是合理的,正如十六、十七世紀歐洲的科學家說他們的著作是為了證明上帝創造的宇宙是十全十美的一樣合理。對於鄭復光,我們更該注意的無寧是,他只憑藉明清之際所傳入的一些西書(與後來傳入的相比,其內容有許多甚至是「錯誤」的),和傳統的光學知識,獨自創作出這樣一本結構嚴謹、條理分明的光學著作,他的獨創性是最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說鄭復光是鴉片戰爭前中國研究光學的集大成者,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歷史影響:
鄭復光撰寫的《鏡鏡詅癡》是我國19世紀上半葉的一部光學專著。它的內容豐富、系統,是研究我國古代末期光學成就的重要文獻。它問世於西方近代光學知識傳入我國還很有限之時,因此,分析它的成就和特點,對研究我國近代光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