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中國留美幼童
中國留美幼童
時間
1872年08月11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容閎
、梁郭彥、
詹天佑
、陳蘭彬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
1868年初,容閎向清朝提出他的教育計劃:選派少年出洋留學,先以120名作實驗,每年派30人,4年完成;限12-15歲的男少年,學習期限15年;在美國設立留學生事務所,設正副監督官,管理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海關收入中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留學生的費用。這個“計劃”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1870年獲清政府批准。
1871年,容閎在上海開始招生,被選派少年先在上海進預備學校,補習英文。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凶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
1872年8月11日(清同治11年7月8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事件背景:
此乃洋務運動時期,開始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的1861年,終止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1895年,是中國經濟發生本質性轉變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除了外資在華勢力開始快速膨脹,中國的資本主義性基本產業開始產生和初步發展之外,中外貿易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僅在數量和價值上有較大的增長,而且在進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結構上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既顯示了列強各國隨著其工業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和原料需求,使中國日益被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也顯示出外貿與產業的某種互動關係和正常化趨向。
Top
發生過程:
1870年,容閎倡議派幼童前往泰西肄業之計劃,獲其好友丁日昌之贊成,並且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成立「駐洋肄業局」。1872年,120名幼童分批前往美國留學,容閎亦被任命為留美學生監督及清政府駐美副公使。但隨後之數年,駐美公使陳蘭彬不斷地要求撤回學生,與容閎爭論不休,李鴻章從中調停。
然而1881年,留學之事出現變數。李鴻章本欲該批學生進入軍校就讀,但美國政府當時只允許日本人就讀軍校,而拒該批學生於外,陳蘭彬故主張全撤留學生。再加上留美幼童習染西洋風氣,甚至歸信基督教和剪辮,令較保守的清朝官僚十分不滿,上奏批評要求撤回。最終朝廷准奏,把幼童召回。除了部分因病和擅自留美不歸者外,其餘均召回國授予職務。
雖然這次留學活動未能完滿成功,但這一批留學生返國後對於中國之現代化均有貢獻。當中最著名的為外交官唐紹儀、劉玉麟、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香港政府香港行政局首任華人官守議員周壽臣等。
第一批幼童於公元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他們乘坐剛剛貫通北美大陸的蒸汽火車,到達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從此開始了他們預定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涯。
幼童們被分配到54戶美國家庭(其中康乃狄克州34戶,麻薩諸塞州20戶)中生活。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群體所取得的優異成績令美國人驚嘆不已,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6名進入倫斯勒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歷史影響:
回國後的留美學生參與了中國最早的電報、礦山、鐵路建設。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歷經了1884年中法海戰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為國捐軀。直到20世紀初,這些當年的留美幼童紛紛成為朝廷重臣,活躍在鐵路、電報、礦冶這些新興產業。在外交領域,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大清國,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