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塘激戰
北塘激戰
時間
1860年07月 ~ 1860年07月
地點
北塘
相關人物
額爾金、葛羅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北塘砲台始建於明嘉靖29年(1550年)。為防範倭寇,戚繼光在修建大沽砲台的同時,在薊運河河口兩岸各修築了一座砲台,即北營砲台和南營砲台,兩座砲台共同組成了北塘要塞。現在南營砲台已不復存在,三河島(又稱砲台島)即為北營砲台原址所在地,1973年拓寬河道時形成島嶼。北營砲台遺址(三河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景觀,在觀潮、觀海、觀日出的同時,也因其非同尋常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事件背景:
北塘砲台在清末天津海防三大砲台中的地位僅次於大沽砲台,扼守著薊運河口的北塘海防要塞,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由於北營砲台所在地地勢較低,所以北營砲台以人工填土夯實為高地後修建而成。
歷史上清政府曾先後三次重修、加固北塘砲台,分別是道光20年(1840年),咸豐8年至咸豐9年(1858年-1859年),光緒4年至光緒5年(1878年-1879年)。其中道光20年,將北塘砲台擴建為五座。即在北塘北面的青坨子、蟶頭沽和南面海灘各增建砲台一座,稱五營四哨。即東營及南營(又稱"雙壘")、北營(蟶頭沽砲台)、花營(青坨子砲台,因處花叢中而得名),獨標營(海灘站砲台)。東營為大本營。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至1860年)中,英法聯軍於1860年8月1日在防守薄弱的北塘登陸,避開了久攻不下的大沽砲台,並在此進行了激戰。英法聯軍佔領了北塘砲台後,分兵兩路,經過激戰分別佔領新河、軍糧城、塘沽,繞道從背後包抄了大沽砲台,致使大沽砲台腹背受敵而失,繼而英法聯軍長驅直入,劫掠了天津和北京。
Top
發生過程:
咸豐10年初,英、法政府為報復上年大沽口慘敗及在中國掠奪更多的特權,再度分別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英、法駐華全權專使,並以克靈頓和孟鬥班分任兩國侵華軍司令,準備擴大侵華戰爭。
是年春,英國軍艦及運輸船一百七十三艘,軍隊一萬八千餘人,法艦三十二艘、軍隊七千餘人陸續開到中國。
農曆6月中旬,英法聯軍艦隊兩次集結大沽口外。其時,負責天津一帶防務的清廷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因上年大沽之勝驕傲輕敵和錯誤的判斷,撤掉了北塘防線而在營城建砲台設防,除於北塘一帶埋設了一些地雷外,竟盡撤該地防務,專守大沽。
此情況被先期到達渤海灣刺探清軍情報的俄使伊格納切夫探到,並密報葛羅。於是英法聯軍制定了自北塘登陸、抄襲大沽砲台後路的作戰計劃。
農曆6月15日,借助俄國人的引導,英法聯軍出動軍艦30多艘和陸戰隊5000人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佔領北塘,順利完成了登陸計劃。
17日,英法聯軍兩千餘人在偵察前往大沽砲台道路時與清軍發生遭遇戰。
26日,順利佔領北塘后,英法聯軍分兩路猛撲新河和軍糧城。經過激戰,清守軍三千餘人全軍覆沒,新河、軍糧城相繼失陷。
28日,英法聯軍佔領塘沽。
7月2日,白河南岸的大小梁子亦告失陷。大沽砲台遂陷於腹背受敵境地。
歷史影響:
三河島北營砲台遺址兩側也今非昔比,煥然一新。右側的北塘古鎮(塘沽北塘街)現在已經被一望無際的高樓大廈所取代,建起了北塘經濟區。左側的茫茫海灘(屬漢沽管轄),一座生態經濟的生態城市正在崛起----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在拔地而起,這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戰略性合作項目。在薊運河-永定新河入海口左側海岸(屬漢沽管轄),天津濱海新區旅遊區規劃正在實施,2013年旅遊區將全部建成,成為集世界級主題公園、遊艇基地等於一體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