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塘激戰
北塘激戰
時間
1860年07月 ~ 1860年07月
地點
北塘
相關人物
額爾金、葛羅
北塘激戰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簡介:

北塘砲台始建於明嘉靖29年(1550年)。為防範倭寇,戚繼光在修建大沽砲台的同時,在薊運河河口兩岸各修築了一座砲台,即北營砲台和南營砲台,兩座砲台共同組成了北塘要塞。現在南營砲台已不復存在,三河島(又稱砲台島)即為北營砲台原址所在地,1973年拓寬河道時形成島嶼。北營砲台遺址(三河島)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景觀,在觀潮、觀海、觀日出的同時,也因其非同尋常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事件背景:

北塘砲台在清末天津海防三大砲台中的地位僅次於大沽砲台,扼守著薊運河口的北塘海防要塞,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由於北營砲台所在地地勢較低,所以北營砲台以人工填土夯實為高地後修建而成。

歷史上清政府曾先後三次重修、加固北塘砲台,分別是道光20年(1840年),咸豐8年至咸豐9年(1858年-1859年),光緒4年至光緒5年(1878年-1879年)。其中道光20年,將北塘砲台擴建為五座。即在北塘北面的青坨子、蟶頭沽和南面海灘各增建砲台一座,稱五營四哨。即東營及南營(又稱"雙壘")、北營(蟶頭沽砲台)、花營(青坨子砲台,因處花叢中而得名),獨標營(海灘站砲台)。東營為大本營。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至1860年)中,英法聯軍於1860年8月1日在防守薄弱的北塘登陸,避開了久攻不下的大沽砲台,並在此進行了激戰。英法聯軍佔領了北塘砲台後,分兵兩路,經過激戰分別佔領新河、軍糧城、塘沽,繞道從背後包抄了大沽砲台,致使大沽砲台腹背受敵而失,繼而英法聯軍長驅直入,劫掠了天津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