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碾莊戰役
碾莊戰役
時間
1948年11月05日 ~ 1948年11月22日
地點
江蘇省邳縣碾莊圩
相關人物
李延年
、
黃百韜
、
劉峙
、陳章、劉聲鶴、
李彌
、劉鎮湘、
何基灃
、
張克俠
、
杜聿明
、
邱清泉
、
陳毅
、
粟裕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碾莊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它是發生在華東地區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是淮海戰役的一個組成部份,從某種意義上講,碾莊戰役決定了淮海戰役的結局。
背景:
開戰之初,國軍在徐州東邊沿隴海鐵路部署3個兵團,由東向西分別為:海州李延年第9綏靖區、新安鎮的黃百韜兵團、碾莊的李彌兵團,以坐鎮中路的黃百韜實力最強。
徐州剿總為了收縮戰線,決定放棄海州,1948年11月5日,徐蚌會戰命令發出,把海州第9綏靖區的44軍、100軍劃入黃百韜第7兵團指揮,前提是黃百韜必須等到海州44軍抵達後才能渡河撤退。11月7日晨,第44軍抵達新安鎮,黃百韜立刻向徐州移防,當晚共軍即抵達新安鎮空城。
由於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的私心,導致海州撤退非部隊人數巨大,耗費了2天的時間,等待中,黃百韜忘記派工兵搭設浮橋(一說徐州工兵未來搭設),導致黃百韜兵團10餘人馬及大批民眾只能從唯一的鐵橋爭相渡河,至8日仍未過完,卻已被共軍追上。
為了渡河,許多部隊甚至發生開槍奪路的事件;64軍、44軍率先渡河,63軍因為鐵橋擁擠從南邊的窯灣渡河,25軍、100軍在渡河期間遇到華東野戰軍的較大打擊,100軍、44師作為後衛部隊,被25軍工兵誤炸鐵橋,致使該師2個團仍未渡河,隨即被消滅。從窯灣渡河的63軍,全軍1萬3千餘人被全殲,軍長陳章陣亡。
Top
發生過程:
第7兵團在碾莊休整期間,徐州剿匪總司令劉峙命令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兵團(第2兵團、第13兵團、第16兵團)回防徐州。損失慘重的44師師長劉聲鶴先期撤出,進駐曹八集。但是遭到華野打擊,全師3000餘人基本損失殆盡,師長劉聲鶴自殺。
此時,大部分高級軍官主張繼續西撤,只有保存完好的64軍軍長劉鎮湘極力死守。由於第7兵團在渡河時損失巨大,此時僅僅7萬人左右,加之李彌撤出碾莊一帶,使黃百韜在西撤徐州的過程中,無部隊可以接應,陷入孤立之勢。
駐守徐州東北,位於賈汪的第3綏靖區之第77軍、59軍,約2萬多人,在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領下倒戈,導致徐州東北門戶大開,使共軍能迅速截斷黃百韜退路。黃百韜兵團陷入包圍後,根據蔣中正的命令,轉入依託原有衛事固守待援。其兵團部位於碾莊圩,第64軍在東,第44軍在南,第100軍在西,第25軍在北,形成環形防禦。徐州方面採納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的第二種方案,命令第2兵團(即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由徐州沿隴海路東進增援。
11月10日,共軍之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抵達徐州與碾莊之間,切斷黃百韜與徐州間聯繫。華東野戰軍再以5個縱隊圍攻碾莊,其餘在徐東地區阻援。
為迅速殲滅黃百韜兵團,粟裕決定,以第7、10、11縱隊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以蘇北兵團各縱隊從徐州東南側擊邱、李兵團之增援;以第4、6、8、9、13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圍殲黃百韜兵團。
從11月12日開始,第8縱隊由東向西攻擊第64軍,第9縱隊由南向北攻擊第44軍;第6、第13縱隊由西向東攻擊第100軍,第4縱隊由北向南攻擊第25軍。由於黃百韜在碾莊防禦工事完備,共軍各縱隊從運動中倉促轉入村落攻堅,準備不夠、動作不協調,在最初幾天進展緩慢,攻守雙方均傷亡慘重。
14日,粟裕決定改變急襲的攻勢,採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法,並調整部署。
經過充分準備,共軍從16日開始發起總攻擊,以交通壕迫近的方式逐村攻陷,碾莊周邊的村落一一陷落。至18日,殲滅第100、第44軍。
19日20時,第8、9、6、4縱隊在特種兵支援下,四面圍攻黃百韜兵團部所在地碾莊圩,激戰至20日5時,將其殲滅。黃百韜帶殘部撤至大垸上,指揮第25、64軍繼續頑抗。
21日晚,第4、8、9縱隊對大、小垸上發起攻擊,至22日黃昏,全殲黃百韜兵團,黃百韜自戕殉國;李彌、邱清泉兵團解圍未成,退回徐州。
歷史影響:
此役,雙方均死傷慘重,國民黨軍隊傷亡約7萬人;粟裕的華東野戰軍也付出了代價,共傷亡5萬人,可見其激烈程度。
碾莊戰役之慘烈,為徐蚌會戰各戰役之最。
(資料來源,參考:百度百科、維基百科、榮民文化網、華夏經緯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