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時間
1946 ~ 2016
地點
台北
相關人物
蔡瑞月、
雷石榆
、雷大鵬、石井漠、石井綠、康寧漢、馬莎‧葛蘭姆、伊莉莎白‧陶曼、彭明敏、陳彩雪、王明毅
資料來源: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台灣舞蹈搖籃地「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是台灣舞蹈先驅蔡瑞月舞蹈教學、演出、國際交流活動的重要基地,浴火重生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以「玫瑰古蹟」為喻,呼應蔡瑞月女士的創作「牢獄與玫瑰」——在困境、苦難中仍不滅的愛。
背景:
1921年,蔡瑞月出生於台南望族,從小喜愛舞蹈,就讀台南女中時,便曾偷偷跑去觀賞日本舞團的表演,在看過「石井漠舞團」的表演之後,便十分景仰這位舞蹈大師。
高中畢業時,她極力說服父親讓她到東京參加「石井漠舞蹈專門學校」,起初父親堅不答應,她便寫信給石井漠表達自己的意願。很快地,學校便寄來了入學許可。1938年,不滿十八歲的她,便獨自搭船前往日本,師事日本國寶級大師石井漠及石井綠兩人學習「創作舞」,展開了一生漫長的舞蹈生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隨石井綠巡迴日本和東南亞演出。
1947年,蔡瑞月與雷石榆婚後所組成的「詩人家庭」,充滿舞蹈、音樂、戲劇、人文,是不少藝文人士到訪的藝文沙龍;也是戒嚴年代裡許多年輕人學習舞蹈、解放肢體的搖籃地,點燃無數舞者心中對舞蹈的燎原星火;更吸引了國際舞蹈大師康寧漢、馬莎‧葛蘭姆、伊莉莎白‧陶曼駐足,是世界與台灣舞蹈交流的重要入口。
若沒有細說從頭,可能不是太多人知道他們之間這段坎坷且歷經政治磨難的愛情與婚姻。兩人婚姻不僅跨越了省籍的障礙,且婚後不久,雷石榆便捲入白色恐怖,導致兩人分隔兩岸,直到1990年,開放大陸探親,這對分離遠多於恩愛時光,相思長而相聚短,歷盡種種滄桑的夫妻才得以重逢團聚。
Top
發生過程:
1946年,蔡瑞月自日本返回故鄉台南,在戰後的一片凋敝中創建了台灣第一家舞蹈社「蔡瑞月舞蹈藝術研究社」,編出的現代舞「讚歌」、「建設舞」,及製作的大型高山舞劇「水社懷古」,在當時皆屬首創。
某日,蔡瑞月到台北舉行個人公演,當天的發表會由當時首屈一指的省立交響樂團為她伴奏。而這一天台下有位特別的觀眾雷石榆,原因是友人想介紹蔡瑞月與其認識。雷的回憶文章寫道:他向她禮貌性的「出示名片,她即把姓高的男舞蹈家的介紹名片遞給我,原來就是在日本老家賦閒著的高健」。原來,蔡瑞月打算帶學生到台北公演,但包括伴奏、場地、宣傳等事務繁雜,她希望在台灣交響樂團擔任編審的雷石榆能「大力協助」,而雷也答應了她的請託。
1947年1月,「蔡瑞月創作舞蹈第一屆發表會」在中山堂公演四場,蔡瑞月認為,雷石榆可說是這次公演最大的推動主力。
台北公演之後,蔡瑞月就急著回台南,準備接下來在中南部的公演。臨別前夕,雷石榆便取下他手上的舊錶送給蔡瑞月,作為定情之物,並向她求婚。
不久,二二八事件爆發了。蔡瑞月與出生在廣東台山的詩人雷石榆的婚事,也因為省籍衝突,而加深了困難,經過幾個月的家庭爭論,蔡的父兄終於同意了婚事。
1947年5月,蔡瑞月與台大教授兼詩人雷石榆結婚,並將舞蹈教室遷至台北,繼續創作與教學。
婚後,雷石榆除了創作,也與彭明敏因一名叫陳彩雪的婦人被未婚丈夫王明毅遺棄事件,引發筆戰。陳王兩人於日據時代在東京相識,並生下一女,但王卻以「不守家規,在外面招搖……」等理由與她分離。雷石榆認為此事件是因為「日本的倫理意識把本省部分的男子毒害了」,而彭明敏卻認為「與其說是『日本的遺毒』,毋寧說是現在中國一般社會風氣所致。」
1948年,獨子雷大鵬出生。這段創作、戀愛結婚、生子的日子,是蔡瑞月生命中最快樂的時期,其作品多屬歌誦青春、愛情、充滿活力與希望。然而這年夏天,台大解聘了一群教授,雷石榆也在其中。
此時,中國境內國共戰爭激烈,到了秋天,台灣局勢更加惡化,雷石榆想離開台灣,但是兒子不滿半歲,加上旅費不足,於是蔡瑞月也加緊排練舞蹈,打算將演出的收入做為旅費。
1949年2月,蔡瑞月在中山堂舉行的新舞發表會,其中以雷石榆的詩作《我是一隻海燕》所編的舞最受好評。
為了湊足到香港的旅費,雷石榆還變賣了一些家當。6月1日一早,雷石榆便出門買船票,可是卻一直沒有回來。原來當天傍晚,當他買好船票,高高興興地回到家門前,一輛吉普車忽然鑽出了兩個陌生人,說台大某某先生要請他去談幾句話,便把他帶走了。沒想到,這一去卻進了特務機關的調查所。審訊時,軍法官對雷石榆拍桌大吼:「你是共產黨!」他才搞清楚自己被捕的原因了。
9月,雷石榆被押離拘留所並驅逐出境,流放至廣州。不久,蔡瑞月也受此牽連入獄。
1951年,蔡瑞月步出牢獄後,於台北市農安街教舞,但創作和演出都受到極大的限制。
1953年,蔡瑞月將「蔡瑞月舞蹈藝術研究社」改名為「中華舞蹈社」,設址於中山北路。爾後培育台灣許多優秀舞蹈家,也是戰後許多國外舞團來台巡演時拜訪交流的重要機構。
1983年,蔡瑞月因「龍宮奇緣」事件的發生而致心灰意冷,為養病而與兒子雷大鵬移居澳洲,中華舞蹈社仍繼續營運下來。
1990年,命運多舛、天涯兩地的夫妻分隔四十年後,一家三口終於在河北保定重聚。
當雷石榆得知妻兒要到大陸看他時,隨即寫下了一首題為《突聞來聚喜訊有感》的七律:
蓬萊恩愛兩春秋,先後無辜作楚囚;隔別天涯四十載,寒風侵染一霜頭。
海峽萬重險浪隔,如磐風雨喜見收;生離三代杜鵑血,相聚今朝一泯愁。
1994年,因捷運施工面臨拆遷,而引發了藝文界的搶救之聲,「蔡瑞月舞蹈藝術研究社」終獲保留。
1996年,雷石榆病逝於保定,享年八十五歲。
1999年,蔡瑞月回到台灣,同時進行一連串的舞作重建「牢獄與玫瑰——蔡瑞月的人生浮現」,並頻繁往返澳洲和台灣。
2005年,蔡瑞月病逝於澳洲。
歷史影響:
蔡瑞月所創辦的中華舞蹈社迄今已有五十年歷史,為台灣培育了無數卓越的舞蹈藝術家,她坎坷動人的一生如詩、似歌、更像舞,雖然歷經一次又一的政治壓迫,但在那匱乏的時代裡,做為一位懷抱理想的藝術家,她仍奮力去完成前瞻性的志業,以及時代限制所不能實現的夢想。
以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為基地深耕舞蹈藝術,蔡瑞月將台灣舞蹈荒漠澆灌為文化綠洲,為台灣締造璀璨的舞蹈文化。在台灣文化發展的艱辛歷程裡,也有許多如蔡瑞月的代表人物,為台灣的文學、音樂、美術、影像、宗教、醫學等領域,奉獻生命、傳承文化,累積豐富的人文資產,蔡瑞月文化基金會希望透過文化論壇將這些重要的故事與歷史留存並活化,呈現台灣之典範,期能觸動新生代、民眾深入認識台灣文化內涵。
(資料來源,參考:魅麗雜誌、維基百科、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