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廈門事件
廈門事件
時間
1900年08月24日 ~ 1900年09月09日
地點
廈門
相關人物
林麗生、上野專一、兒玉源太郎、故加蘇廣法師、本多文雄、高松誓、水谷魁曜、宮尾璙秀、小島榮藏方、片貝治四郎、趙振須、隅田岩次郎、日吉又男、上原寅太郎、武井久成、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許應騤、善聯、青木周藏、山本權兵衛、伊藤博文、千葉久之助、
後藤新平
資料來源:人民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00年8月,廈門一座名叫“真宗大谷教本願寺布教所”的房子發生了火災,幸虧官民合力,及時撲滅了大火,“僅焚去正廳三椽”,無人傷亡。日本台灣總督誣稱中國暴徒燒毀了布教所,從台灣發兵渡海,準備佔領廈門,西方列強反應強烈,日軍無力獨吞廈門,被迫撤軍,這就是著名的“廈門事件”。
背景:
1896年前後,廈門人林麗生,迎合當時已佔領台灣的日本侵略者的需要,向時任日本駐廈門二等領事上野專一建議,在廈門開展日本佛教的傳教活動。這一建議,得到時任日本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大力支持,派出真宗大谷派僧人、時任台灣宜蘭蘭陽寺住持的故加蘇廣法師來廈,開始布教,初時大概住在廈門城內的東亞書院之類地方。其後,東本願寺派來的僧人水谷魁曜等人,才在局口街山仔頂巷,租下一處小小民房,作為“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
Top
發生過程:
1900年8月23日,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的住持本多文雄已回日本,寺廟事務交給漳州東本願寺布教所的住持高松誓負責。當天傍晚,高松誓與泉州東本願寺布教所的住持水谷魁曜、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僧人宮尾璙秀等人,一起到鼓浪嶼參加一場法事,據說當晚就住在鼓浪嶼上日本人小島榮藏方家裡。
那天晚上,在山仔頂巷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裡住著的日本人,只有教徒、清國遊學生片貝治四郎;在傭人房裡,還住著一位目不識丁的19歲泉州籍傭人趙振須。當晚,位於水仙宮街的廣貫堂主人、日本人隅田岩次郎來訪,與片貝交杯互酌,至21時而散。隨後,片貝和趙振須分別入寢。
8月24日淩晨0時30分左右,已入睡的片貝治四郎和趙振須,先後被喊聲和槍聲驚醒,發現布教所的門扉已被人破壞,四五人闖入屋內,四處縱火;門外還有人聲喧嘩。片貝和趙振須慌忙逃命,奇怪的是,據趙振須說,進屋縱火的暴徒見他逃出,竟然一言不發;門外的人也是任其逃命,只一味喊著“失火啦”、 “救命”。兩人分別逃出後,先後坐舢舨到鼓浪嶼日本領事館報告火災事件。
淩晨1時20分,日本領事館收到火災事件報告。領事館附警部(警長)日吉又男,率巡警上原寅太郎,準備從鼓浪嶼到廈門火災現場察看,卻遇到正在鼓浪嶼碼頭待命的日本軍艦和泉艦的小汽艇。日吉又男沒上船,卻奇怪地折回日本領事館。
淩晨1時50分,日吉又男攜帶日本領事上野專一擬好的文件,登上另一艘火力強大的日本軍艦高千穗艦,將文件交給艦長武井久成大佐。
淩晨3時30分,由日吉又男帶路,率日本海軍陸戰隊軍官1名、水兵1分隊,從和泉艦出發,在廈門港仔口街碼頭登陸,經木屐街、二十四崎頂街、走馬路街,於淩晨4時左右,抵達位於山仔頂街的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據稱,該布教所主屋已燒成灰燼,僅剩門邊兩側傭人房間尚存。
日吉又男強調,到達火災現場時,門口有廈門本地練勇十餘人警戒。
8月25日,日本以為找到機會,可以一舉出兵佔領廈門,作為其“南進南洋”的根據地;台灣總督派遣日本海軍陸戰隊300餘人渡海,迅速登陸廈門島,在虎頭山架起大炮,直指城內提督衙門,準備佔領廈門。
城市裡充滿緊張氣氛,數以千計的居民紛紛向同安等處內地遷徒。
8月28日,美國堪薩斯州南部城市威奇托市的報紙《威奇托每日鷹報》(The Wichita Daily Eagle),罕見在頭版上接連發表4篇與廈門有關的報導,其中一篇報導題目,令人吃驚——《日本海軍陸戰隊登陸廈門》。
從8月底到9月初,關於“廈門事件”的消息,不時佔據著美國各地報紙頭版。
一場暴亂,一場火災,最後竟演變成日本海軍陸戰隊員與士兵大量登陸,美國領事對此感到非常震驚。在廈門的美國傳教士成為難民,美國駐香港領事建議欲前往內地的傳教士們最好暫避到菲律賓,或乾脆返回美國;而美國軍艦“卡斯汀”號(The Castine)奉命正在開往廈門途中。
西方列強對於日本的強橫反應強烈,紛紛對日本施加壓力。
廈門本地官員和幾位商人亦緊急拜訪了美國領事館,懇請美國領事出面,勸說日本海軍陸戰隊撤退,否則,城市秩序不可能恢復。
8月28日,日本軍艦高雄號、築紫號趕往廈門。可能受到英、美、德三國領事的抗議,當天,進入廈門城內東亞會堂的日軍撤回鼓浪嶼。
在日本,外務大臣青木周藏事前未獲通報,得知日本軍將占廈門及列強的強烈反彈,急急尋找解決之道,得到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的協助,又得到傾國重臣伊藤博文的支持,提出中止派兵廈門,這項提議獲得明治天皇的核准。
28日晚上10時,中止派兵的命令正式傳達兒玉總督,兒玉聽命雖極不願意但也立即命令將已乘船出發的作戰部隊自廈門港外停止進兵廈門並轉向回台。兒玉總督對上級政府態度突然轉變表示強烈抗議,並提出辭呈,不過,明治天皇特派遣敕使以阻止其辭意。
8月29日,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騤、福州將軍善聯等人,紛紛發電向日本提出抗議,在廈海軍、炮臺嚴陣以待。
同日,英國軍艦“愛西絲”號駛抵廈門。接著,英、美、法、俄等均以實際行動派遣軍艦開進了廈門港,大有不惜一戰的態勢,以阻止日本在馬關條約後占領台灣又想來占領廈門。
8月30日15時,英軍海軍陸戰隊約60人、攜大炮1門,也登陸廈門英租界,與日軍對峙。同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召開緊急會議,確認登陸廈門的日軍撤軍。
8月31日,登陸廈門的日軍,撤回鼓浪嶼日本領事館。
9月1日,英國軍艦“萬霍克”號、美國軍艦“卡斯汀”號抵達廈門。
廈門港內,一度停滿了虎視眈眈、互相對峙的各國軍艦,包括日本軍艦高千穗號、和泉號、築紫號、高雄號等4艘;中國軍艦海籌號、海琛號等3艘;英國軍艦愛西絲號、萬霍克號等3艘;美國軍艦卡斯汀號、德國軍艦施瓦爾伯號(另一艘正在趕來),另外還有法國、俄國各1艘軍艦。
面對各國的包圍,日軍無力獨吞廈門,陸戰隊被迫撤軍。
9月9日,登陸廈門的日軍、英軍同時全部撤回軍艦,廈門事件最終在中方“以夷制夷”的計策下化解了,廈門幸而免於淪陷。
至於失火的原因,據日本現代學者考證,縱火焚毀山仔頂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正是真宗大谷派僧人高松誓及在廈日本浪人千葉久之助等人所為,而他們是受到日本台灣民政局長後藤新平指使,屬於自導自演。
歷史影響:
廈門事件發生過程中,廈門城市受到了莫大衝擊。原住民惶恐不堪,陸續有人離廈,眼下人口已走大半,市街已形同空虛,商業停滯,盜賊橫行。日本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其時廈門變相萬端,而其中清國人自不待言,居廈台民,多數已將婦女及財產轉至他處,各處店鋪閉鎖,商業停滯”。而據時任閩浙總督許應騤稱,廈門居民逃離城市過程中,“竟有百餘名男女市民,於避難途中溺死。”
(資料來源,參考:人民網、台灣海外網、百度百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