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金陵五烈士
金陵五烈士
時間
1937 ~ 1941
地點
南京
相關人物
彭仁忭、李鵬翔、陳鎮和、周竹君、孟廣信、武亭純、聶盛友、汪漢淹、貝德士、史德蔚、林查德、陳嶸、齊兆昌、
杭立武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抗戰時期,金陵中學畢業的5名優秀學子,報名參加中國空軍英勇作戰,光榮犧牲。這5名烈士被安葬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裡。
背景:
國民政府在南京市紫金山北麓建設了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陸續安葬了170餘名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犧牲的中國和援華的前蘇聯、美國、韓國空軍,展示了各國在中國大地上聯合抗擊侵華日軍的英勇歷史。
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有“金陵五烈士”的名錄牆,陳鎮和、彭仁忭、李鵬翔、周竹君、孟廣信這五位航空烈士,據記載都是南京金陵中學的畢業生。
Top
發生過程:
“金陵五烈士”是:空軍第6大隊第3隊隊員空軍少尉彭仁忭、空軍第22隊隊員李鵬翔、空軍5大隊27中隊飛行員空軍中尉陳鎮和、空軍第30隊上尉隊長周竹君、空軍第16中隊中央機隊隊長孟廣信。
彭仁忭,生於1913年,山東德縣人。1931年就讀於金陵中學初中,後來在北京匯文中學讀高中,熱愛運動,田徑中距離項目,全國記錄創造者。1934年考入杭州筧橋航校,畢業後留校擔任轟炸組教官,任空軍第6大隊第3中隊少尉隊員。
1937年8月26日,奉命赴滬轟炸停泊在上海黃浦江中的日本第三艦隊“出雲號”,完成任務返回途中,突遭敵軍環攻,在空戰中陣亡,年僅24歲。
李鵬翔,出生於1913年,廣州人,1932年在金陵中學讀書。
1938年2月18日,日機襲擊武漢,李鵬翔擊落敵機兩架後被日軍飛機沖散,隨後被一名老練的日軍飛機員咬尾,李鵬翔胸部被子彈擊中,受了重傷,忍著劇痛勉強操作飛機。
他的戰友武亭純一舉擊落一架日機,見李鵬翔危急,急忙趕來救援,死死咬住日軍飛機。日軍飛行員突然發現了身後的武亭純飛機,不顧死活的翻身逃離,由於兩機近在咫尺,兩個人都來不及反應,兩架飛機猛烈的撞在一起。武亭純僥倖跳傘逃生,日軍飛機則直接墜落。遺憾的是,李鵬翔雖然得到幫助,卻因為受傷太重,失血過多,人很快失去意識,飛機墜毀犧牲,年僅25歲。
陳鎮和,印尼華僑,13歲那年被送回中國,1926年從金陵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暨南大學。1932年參加中國空軍,後擔任空軍5大隊27中隊飛行員空軍中尉。這位帥哥身強體壯,喜愛運動,是一名足球運動員,後來成為中國足球主力隊員,參加在1936年德國柏林舉行的奧運會。抗戰全面爆發後,他報名參加中國空軍航校,學習戰鬥機駕駛。生前寫過一首詩:“男兒莫惜少年頭,快把鋼刀試新仇,殺盡倭奴雪舊恥,誓幹扶桑方甘休!”
1941年1月28日,陳鎮和在一次執行任務時犧牲,年僅35歲。
周竹君,廣東開平人,金陵中學1930-1932年的高中畢業生,空軍第30隊上尉隊長。1938年10月7日奉命飛行,出發前,戰友們為他送行,周竹君還答應給大家帶回中秋月餅和其他必需品。
出發四天后,周竹君遲遲未歸,戰友們有些等不及了,當天晚上接到司令部電話,說有一架飛機失事,詳情不明。接著又說:亦在查詢周隊長的飛機。15日,噩耗傳來,證實了周竹君殉國的消息,戰機在湖北鐘祥上空被敵機擊中,機上三人陣亡。
孟廣信,河北北平人。日軍在上海楊樹浦登陸後,為了迅速將陸用飛機投入戰鬥,當即在楊樹浦灘頭陣地修建簡便跑道,利用大樹榦做成吊架,裝配陸上飛機。1937年9月19日,國軍駐南京原廣東空軍第十六中隊,派出廣東航校六期聶盛友、汪漢淹兩戰士,共同駕駛“可塞CORSATIR”(美制),單機偵察和轟炸楊樹浦敵軍。在俯衝投彈後,聶被地面火力擊中頭部陣亡;後座汪漢淹身染鮮血,仍繼續作第二、三次掃射,最後腿部中彈受傷,但仍堅持飛回基地,後因傷重,截肢倖存。同日,再派中央機隊隊長孟廣信,率領攻擊機“STRAT”(美制)九架,飛往該目標地區,仍低空轟炸掃射,敵損失慘重,我機隊受敵密集火力攻擊,孟廣信隊長犧牲。
歷史影響:
南京金陵中學校園裡那塊“抗日戰爭紀事碑”,見證79年前戰爭年代,學校師生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當年,能進金陵中學讀書的學生主要來自三類家庭:金大的教授、高官或是成功的富商,學費高昂。雖然出身在富裕家庭,不少學生後來都參加到抗日隊伍中,建立戰功。
南京淪陷前夕,金陵大學及其附屬中學即金陵中學西遷四川辦學,同時由美國教授貝德士、史德蔚、林查德及中國教授陳嶸、齊兆昌5人成立“金陵大學留京護校委員會”,管理金大和金中,主持兩校的難民區工作,堅持辦學。
眼見侵華日軍的暴行,金陵中學的校友杭立武提議建立難民區,讓撤離不了的難民有一個躲避的處所,他當時是金陵大學董事會董事長,與許多國際人士建立了關係。緊急關頭,杭立武邀集在南京教會學校服務的美國人和少數英德商業人士約20人,決定成立一個以拉貝為首的國際救濟機構,定名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
難民保護區以美國大使館所在地、金陵中學、金陵大學等教會學校為中心,一直到鼓樓、新街口。因為上海的饒神父與日方有交往,杭立武等人寫信給上海的饒神父,請求把劃定的難民區地圖轉交給日本的司令,爭取日方的同意,並答應以後不侵擾難民區。儘管日方沒有明確回覆,但後來日軍入城,士兵身上的地圖上標著難民區,證明他們已經收到地圖。
(資料來源,參考:百度百科、新華網、揚子晚報)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