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高千穗丸沉沒
高千穗丸沉沒
時間
1943年03月19日
地點
基隆
相關人物
和辻春樹、八田與一、東嘉生、黃清埕、林錫源、田中秀文
資料來源:必應搜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高千穗丸是日本自豪的國造輪船之一,屬於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所有,接替扶桑丸作為基隆——神戶航線用船,由長崎三菱造船所打造,是台日航線中第一艘日本國造船隻。
背景:
1941年12月1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拉開了美日海軍鋼鐵巨艦在太平洋上歷時3年9個月的廝殺序幕。美國為防止日軍將物資運回日本,在西太平洋、南中國海實施潛艇封鎖作戰,並聯合中國空軍在台灣海峽轟炸日船。
1942年起,陸續傳出船隻遭擊的事件;戰火波及許多台日航線上的日本商船成為美軍攻擊目標,造成台灣人所遭遇的海難傷亡事件迥異於以往之型態和規模,包括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搭乘的大洋丸。
Top
發生過程:
高千穗丸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特別為內台航線(日本內地與台灣)打造的大型豪華客貨輪,由和辻春樹博士設計,三菱長崎造船廠打造,嘗試「無梁矢結構的構造」(樑柱簡化)為一大特色。艦身全長144公尺,寬18公尺,總噸數8100噸,最高速度19公里,號稱為集造船技術之粹,具有完備設施及救命設備的華麗海上浮城。客艙設備可容納一等35人,二等甲74人,二等乙60人,三等575人。
1933年10月5日,高千穗丸在長崎舉行下水儀式;1934年2月10日由長崎首航,開辦船內郵便,戳型為櫛型戳,A欄為航線名「基隆神戶間」,B欄為時間,C欄為「船內係員」,D欄為航向(往或復代表起程或回程),E欄為船名「高千穗丸」,郵戳分成兩種,由C欄船內郵便的「船」字來分別,早期船內郵便便為「船內郵便」,後期為「舩內郵便」,13日抵達基隆。
1943年3月17日,天氣晴朗,氣溫大約攝氏十八度,超級豪華客船「高千穗丸」即將從日本北九洲市門司港碼頭出發,航向台灣基隆港,一大群的乘客站在甲板上興高彩烈的向在碼頭棧橋送行的親友揮手道別,船上包括船員在內共1089人,大部分是台灣商人、留學生,也有剛被派往台灣赴任的日本警察、公務員,這些懷著各種不同心情的乘客預定在兩天後到達,但是,沒有想到,其中的近一千人從此走上不歸路。
3月19日,在基隆、彭佳嶼間海面,高千穗丸突然遭到美軍潛水艇Kingfish發射3發魚雷擊中,在15分鐘內即完全沉沒。
根據生還者的指控,當時的救生艇只有日本人能坐上,台灣人若想搶搭,日本船員即拿著長而銳利的武士刀揮刀砍下,毫不留情。而駛離的救生艇以為得救了,不料卻又駛入另一場悲劇;潛水艇竟浮出水面,用機槍掃射一艘一艘救生艇,只有兩艘幸運脫逃,安抵基隆港。
此一不幸船難,僅245人生還,844人喪生;遇難者包括台北帝國大學副教授的東嘉生、藝術家黃清埕、竹南第一家製冰公司創辦人林錫源。
歷史影響:
這是台日航線商船第一次被擊沉的噩耗。
船難消息並非於第一時間即被掌握,而是在高千穗丸入港時間已遲了兩天,卻沒有任何無線電通知之後,才輾轉由基隆憲兵隊命令海軍警備艇前往搜索高千穗丸,在八斗仔海岸發現殘破的高千穗丸所屬的小船破片及部分倖存者。
當時,日本當局不但沒有緊急救援,更企圖封鎖此一重大船難事件的消息;獲救的倖存者被帶到警局和有關單位聯絡後,就被安置在基隆顏家的大宅邸約一週的時間,完全封鎖對外的聯絡,直到後來海難的消息漸漸傳開,無法全面封鎖,才放大家各自返家。而當局仍對生還者下了禁口令,發給每人一篇不超過150字的船難日文報導,囑咐逢人不得講述超過此新聞的範圍,甚至派人對罹難者家屬實施言論箝制不准對外張揚,事後也沒有補償。
高千穗丸遭難的消息在3月25日才發佈於《台灣日日新報》上。隨附這則新聞的是交通局總長藉高千穗丸的遭難呼籲:「一遠離陸地就是無情的戰場,儘量避免不必要、不須急著出發的旅行,尤其婦女及孩童最好不要遠行。」
在船難事件後一個月的4月19日,在基隆舉行慰靈祭,政府當局則藉一系列新聞操作,激發人民對英美盟軍的同仇敵愾氣氛,如「敵方的這種卑劣行徑,不僅未能造成我一億國民戰意的喪失,對於絕對要戰勝鬼畜英美敵人,非加以擊垮誓不休的決意燃熾得更加旺盛。」此類的文字,連日在《台灣日日新報》上以顯著的位置與標題呈現。
當時剛奉派到台灣就任的日本新科警察田中秀文幸運的在海難中獲救,他後來寫了一篇「高千穗丸遭難記」,形容「高千穗丸」的海難事件是「生與死的苦鬥」。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想想論壇、大紀元)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