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自強學堂
自強學堂
時間
1893年11月29日 ~ 1913年03月
地點
武昌
相關人物
張之洞、光緒皇帝、姚錫光、程頌萬、瑞徵、王壽彭、李瑞棻、
梁啟超
、張百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自強學堂,是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培養“精曉洋文”的外交人員而創辦。
背景:
自強學堂從一開辦起便一改中國傳統書院“學不分專門”的舊習,仿照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國各學堂中率先實行分門(科)教學、按齋(班)授課的體制,開風氣之先,在全國範圍內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頭作用,此後,許多學堂“均仿自強學堂成法”,進行分科教學。
Top
發生過程: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光緒皇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學堂位於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辦之初,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專門培養外語和商務人才,每門招生20人。
1896年7月,鑒於中日甲午戰爭的教訓,自強學堂改訂章程,調整學科門類設置,強化外語人才的培養。算學改歸兩湖書院,格致、商務不再單獨設門,只作為課程附列其中。同時設有譯書局,併入了創辦於1892年的礦務、化學學堂,開創了自然科學專門教育。方言一門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4門。每門招生增至30人。
同年,學堂首次選送學生赴國外留學;學堂附設洋務書局專司翻譯“西學”之書。
1898年,方言一門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5種語言。同年2月,自強學堂首次派遣總稽察姚錫光率團赴日考察學習,是甲午海戰後中國派往日本的第一個考察團。
同年,學堂首次接待外國學者來校參觀訪問。
1902年,自強學堂由三佛閣遷至東廠口,同時改名為方言學堂;“方言”即“外語”之意。根據1904年1月,張之洞等人上奏並得到清政府認可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中《各學堂獎勵章程》文件的規定,湖北方言學堂為“程度與高等學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學堂”,方言學堂不設總辦,由曾任岳麓書院學監、自強學堂末任提調的程頌萬出任方言學堂提調。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
1911年3月,辛亥革命前夕,新任湖廣總督瑞徵認為學堂“風氣不端”,湖北提學使王壽彭認為經費無法支持,遂以教育經費緊張為由強令停辦,校產交武昌軍官學校使用。
1913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在原方言學堂和兩湖大學堂的校舍、圖書設備和師資基礎上建立中國第二所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武昌軍官學院於改年11月29號移交校產給剛成立的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歷史影響:
自強學堂在當時社會影響較大,其成就與水準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如李瑞棻(《請推廣學校折》中寫到“格致製造諸學,非終身執業,聚眾講求,不能致精。今除湖北學堂外,其餘諸館,學業不分齋院,生徒不重專門,其未盡二也。”)、梁啟超等人的高度評價,後來《清史稿》也寫道:“查京外學堂,辦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強學堂、上海南洋公學為最。”(1902年,管學大臣張百煕關於“籌辦大學堂”的奏摺中所言)
學堂畢業生中,有30多人成為辛亥革命志士,6位師生後來被推舉為“甲種”或“乙種”“武昌起義有功人員”。
國立武漢大學後期曾將自強學堂認作前身;武漢大學校方在1992年前以1913年建立的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為起源舉行校慶,1993年後正式以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強學堂為起源舉行校慶。
(資料來源,參考:維基百科)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