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洪仁玕被害
洪仁玕被害
時間
1864年11月23日 ~ 1864年11月23日
地點
南昌
相關人物
洪仁玕、沈葆楨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洪仁玕(1822年-1864年)是太平天囯領導人之一。廣東花縣人,是洪秀全的族弟,拜上帝會早期創始成員,因金田起義前往香港逃避清朝抓捕,並跟隨傳教士學習英文,[1]現被香港基督教界被視為早期重要華人傳道人。
1859年3月13日到天京(即南京),封干天福,繼封干天義護京主將,4月1日獲封為九門御林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干王,賜福千歲同八千歲,「京城內不決問干王」,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是在當時的中國算是相當先進的思想。
事件背景:
洪仁玕是洪秀全1843年創立的拜上帝教最先的信徒之一(另一人為馮雲山)。
1851年太平天囯金田起義後,在廣東的洪仁玕曾試圖前往廣西會合洪秀全,因清朝官兵在各地搜查嚴密而被迫折返。
1852年洪仁玕到香港,認識瑞典籍傳教士韓山明,不久返回廣東,次年在廣東從韓山明受洗。
1854年洪仁玕曾到上海,欲到天京而未果,在倫敦布道會的墨海書館居留了半年,後來回到香港,成為倫敦傳道會傳道人,並繼續學習西方事物。
1858年6月,洪仁玕從香港出發,走陸路經廣東、江西、安徽,於次年4月,捻轉到達天京。洪秀全見面後得知洪仁玕曾學習西方事物,大喜,封為軍師、干王,讓他總理天囯政事。不過天朝其他幹部對洪仁玕未立寸功而封王感到不服,洪秀全便陸續封其他有功將吏為王。
Top
發生過程:
洪仁玕據他在香港及上海多年所見所學的西方知識,提出《資政新篇》,作為太平天囯長遠發展的綱領。《資政新篇》除了有政治上團結領導的主張外,在經濟上更提出要學習西方:興商業,辦銀行,建設鐵路、開礦、辦郵政;而且還提出要有保護人身的司法制度、辦報紙傳遞訊息、監督政府等等。外交上,《資政新篇》提出放棄萬方來朝的幻想,向西方開放,雙方平等對待。《資政新篇》的內容基本上包涵各種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要素,在某程度上比日後清廷的洋務運動及維新運動更為全面及徹底。但由於他並沒有任何實際作戰及行政經驗,加上他提出的改革不設實際,在長期戰爭的情況不許可,所以一直未實行。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看過《資政新篇》後,亦稱「於夷情最諳練……觀此一書,則賊中不為無人」。
洪仁玕雖獲任為軍師,但他的實際權力不大,在1861年初開始失勢,權力被削弱,而太平天囯當時的客觀環境亦沒有機會讓他認真推行《資政新篇》內的主張,最終《資政新篇》仍是紙上談兵。
軍事上,洪仁玕曾參與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的策劃,後來又建議分兵兩路合取武漢以解安慶之圍,但功敗垂成。洪仁玕亦曾親自帶兵出戰。
1864年7月天京陷落時,洪仁玕正在浙江湖州。8月洪仁玕伴隨幼天王從湖州出走,計劃進入江西會合其他太平軍,再北上中原發展。在清軍窮追不捨下,10月9日洪仁玕在江西兵敗被俘。
1864年11月23日,洪仁玕在南昌被沈葆楨凌遲處死,臨刑前做絕命詩一首並說:「人各有心,心各有志,故趙宋文天祥敗於王坡嶺,為張弘范所擒,傳車送窮北,亦只知人臣之分當如此,非不知人力之難與天抗也。予每讀其史傳及正氣歌,未嘗不三嘆流涕也,今予亦只法文丞相已。至於得失生死,付之於天,非吾所敢多述也。」
歷史影響:
無論從洪仁玕的自我評估,還是從近現代海內外各階層人士對他的評價,儘管有差異,但有一基本點卻是完全相同的,他的的確確“比他們前輩提供了新東西”。“新”就新在他衝破了封建帝國閉關自守的枷鎖,也衝破了農民小生產者狹隘保守的精神世界,認真地在觀察世界和自己國家的命運,提出了並以期實現自己“窺見之治法”,從而取得“驅逐胡虜,宰治中原”的勝利,進而使中國在國際舞台上也能夠成為“東洋之冠冕”。
洪仁玕出身農民家庭,是太平天國後期農民起義領導集團的重要成員之一,但他改革法制、振興中華的主張,卻是中國古代法律走向近代化的一個開端,他無愧是近代中國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先驅。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