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尹隆河戰役
尹隆河戰役
時間
1867年01月15日 ~ 1868年01月
地點
湖北
相關人物
劉銘傳、鮑超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尹隆河戰役是1867年(清同治6年)2月東捻軍在湖北京山尹隆河與湘軍、淮軍的一場大戰,捻軍先勝後敗,被迫放棄了兩路入川企圖。
事件背景:
1866年(清同治5年)10月21日,新捻軍為打破曾國藩“以靜制動,重點防河”的平捻計劃,聯絡各路反清義軍,實施經略根本的決策。於河南中牟兵分兩路,梁王張宗禹率領所部(西捻軍)西入陝西,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等率部(東捻軍)東向山東,前往運河以東地區,以便籌糧擴軍。
至12月2日,歷經數十戰,無法攻破清軍的運河防線,只得轉趨河南。
12月3日攻打歸德府不成,旋即南下,一路轉戰,突破曾國藩原設的賈魯河——沙河防線,12月22日到達湖北麻城地區做修整補充。這時,東捻軍的戰略企圖是以主力循荊州、宜昌挺進四川,以一部屯駐湖北為聲援,另一部攻占豫、陝交界之荊子關,聯絡西捻軍,然後以圖川蜀之地為根基,可北出漢中、東向湖湘、西入雲貴,逐步擴展力量,重建太平天國;若各部皆不得手,則入荊子關以趨陝西,結合西捻軍和回民軍在陝西建立基地。
清廷鑑於曾國藩勞師無功,已於12月7日將曾撤回兩江總督原任,另委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節制湘淮軍,專辦剿捻軍務。李鴻章上任軼始,仍遵照曾國藩的攻剿方略,但加以改進。提出“扼地兜剿”的策略:將東捻軍“困於山深水復之處,棄地以誘其入,然後各省之軍合力,三四面圍困之”。他將各部分為堵擊之師和兜剿之師,加強圍追堵擊。同時加強對捻軍內部的分化瓦解,以執行其平捻方略。眼看東捻軍進入湖北,李鴻章議定“重整沙、賈兩河之防,困之西路山多之處”的計劃,在大洪山、桐柏山、大別山以南和長江、漢水以北布下天羅地網,調動不下十萬人的部隊進行堵擊。
Top
發生過程:
1867年正月15日,淮軍主將劉銘傳與湘軍「霆字營」將領鮑超,約定於巳時(上午九時)會師進擊捻軍,未料劉輕敵且欲佔全功,弗曉卯時(上午五時),淮軍即朝戰場開拔,卻在途中遭遇捻軍猛烈攻擊,劉銘傳部下猛將總兵唐殿魁、田履安先後中彈陣亡,劉銘傳本人也被迫離馬,以馬車為掩體躲於後,「衣冠失落,坐以待斃」,苦戰後幾乎被俘虜。隨後,鮑超的援軍即時出現拯救了淮軍,清軍反敗為勝。此役清軍殲滅捻軍部眾近萬人,捻軍共約八千人,軍馬五千匹被俘,尹隆河江水染成血紅一片。賴文光以及任柱脫逃,北走河南。
這場戰役使得捻軍企圖於湖北構築據點的計畫失敗,此後捻軍轉攻為守,直至敗亡。3月間,湘軍將領彭毓橘領兵欲趁勝追擊,卻反遭捻軍回擊,於蘄水(今湖北浠水)神港大敗,彭戰歿。是年年底11月,任柱中彈戰歿,次年(1868年)1月,賴文光被俘,東捻平。
歷史影響:
尹隆河戰役,雙方損失都很大,東捻軍先勝銘軍,後敗於霆軍,陣亡或溺死者幾達萬人,被俘八千有餘。清軍方面,劉銘傳部損失大半,戰後李鴻章將樹軍剩餘6營兵馬盡數補充銘軍,銘軍修整達兩月之久。霆軍陣亡將校也有:候補總兵陳永康、王開國、副將劉金山、參將張金魁、游擊李宏勝、李占彪等人。戰後清點結果,霆軍奪還銘軍在宿食橋所失去的騾馬數千頭,洋槍四百餘支,號衣八千多套,還有各種雜色軍械,再加上十幾顆紅藍頂子,二十多支花翎、藍翎。另外兩千多名陷入重圍的銘軍,也被救了回來。
淮軍與湘軍之間摩擦日劇,於此戰表露無遺,影響了往後數場對外戰爭的成敗。
鮑超部下的湘軍,經此戰後遭朝廷不公遣散,鮑超無以面對湘軍弟兄,憤極病發,退出軍隊十一年之久, 部份湘軍因此感到灰心,滋生了革命的思想,一直延續到1911年武昌起義。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