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
時間
1868年06月
地點
江南
相關人物
曾國藩、李鴻章、徐壽、華蘅芳
資料來源:國圖空間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1868年創辦,為清朝官辦的翻譯出版機構,簡稱翻譯館,附設於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 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奏准在上海興辦晚清最重要的軍事企業--江南製造局。江南製造局最初設址在虹口,1867年擴大規模,遂遷至城南高昌廟鎮。經徐壽、華蘅芳等人建議,由兩江總督曾國藩奏請,成立翻譯館,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翻譯西書機構。
事件背景:
它的創立同曾國藩有很大關係。 19世紀50年代,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戰鬥中,他親眼見識了西方火槍大砲的威力,因此萌發了在國內設立現代兵工廠的念頭。 1865年,江南製造局在上海成立,專門製造軍艦和槍支。在製造過程中,需要翻譯大量的外文資料,因此1868年成立了一個翻譯館,負責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科技類書籍。現代科學技術就是從這個機構開始,在中國紮根的。
翻譯館先後聘請中外學者59人參加譯書,其中外國學者9人,中國學者50人。英國學者有傅蘭雅(John Fryer)、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羅享利(Henry Brougham Loch)、秀耀春(F.Huberty James),美國學者有金楷理(Carl T. Kreyer)、林樂知(Young J. Allen)、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n)、衛理(Edward T. Williams),日本學者有藤田豐八,中國學者有徐壽、華蘅芳、舒高弟、李鳳苞、趙元益、徐建寅、鄭昌、鍾天緯、瞿昂來、賈步緯等。
譯書方法是西譯中述,即外國學者口譯,中國學者筆述並潤色。其翻譯原則為:沿用中文已有名稱;若無中文名稱則創立新名;所創新名彙編成《中西名目字彙》。翻譯館自設印刷機構,印刷方法大多雕版木刻,後採用活字版。紙張是連史紙、賽連紙。
Top
發生過程:
1868年,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應運而生,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創辦的翻譯西書機構。翻譯館自設印刷機構。
翻譯館先後聘請中外學者59人參加譯書,其中外國學者9人,中國學者50人。 1905年翻譯館停辦。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翻譯方法嚴謹,實行西譯中述的方法,即外國學者口譯,中國學者筆述並潤色。
翻譯館譯書沿用中文已有名稱,若無中文名稱則創立新名,所創新名彙編成《中西名目字彙》。這是中國最早的英漢詞典之一。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所譯之書內容廣泛,包括算學測量、汽機、化學、地質地理、天文、航海、博物、醫、工藝、造船及水陸兵法等。翻譯館從咸豐3年(1855年)到宣統3年(1911年)近50餘年間,共翻譯出版468部西方科學著作。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最早出版的書是《運規約指》和《開煤要法》。前者由傅蘭雅、徐建寅合譯,1870年出版;後者由傅蘭雅、王德均合譯,1871年出版。
翻譯館最負盛名的出版物有《談天》《地學淺釋》《佐治芻言》和《西國近事彙編》等。
《談天》和《地學淺釋》糾正了近代中國人的天地觀,梁啟超認為此二書對任何一個近代人來說“不可不急讀”。
《西國近事彙編》根據英國《泰晤士報》等報刊編譯,匯集從1873至1899年西方各國大事,每年編成一卷,是當時中國人了解世界各國情況的信息來源。
歷史影響:
江南製造局翻譯館是近代歷時最久、出書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家政府譯書機構。
翻譯館為近代中國帶來了大量西方先進的應用技術和自然科學新成果,促進了中國近代科技發展,也對思想界產生了極大影響。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