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蒲安臣使團
蒲安臣使團
時間
1868年02月25日 ~ 1870年10月18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蒲安臣
資料來源:壹讀
簡介:

清政府1868年向海外派遣了中國近代第一個正式外交使團,可是這個使團卻是由一個外國人——前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率領的,故稱作蒲安臣使團。此事既表現了清政府外交濃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同時也標誌著清政府外交終於跨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事件背景:

清政府派遣蒲安臣使團乃形勢所迫,並頗具戲劇性。1858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其中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駐京。1860年以後,西方列強便紛紛派遣公使常駐北京,而中國卻一直未曾遣使出洋。1866年,清政府曾派前山西襄陵縣知縣斌椿率其兒子和三個同文館學生,隨同回國休假的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赴歐洲遊歷,開了晚清官員出洋的先例。不過那僅僅是一次試探性的觀光旅行,並非正式遣使。

當時,清政府已深深感覺到:「近來中國之虛實,外國無不熟悉,外國之情偽,中國一概茫然,其中隔閡之由,總因彼有使來,我無使往。」尤其是1858年《天津條約》規定的十年修約之期將至,清政府擔心西方列強趁修約之機「索要多端」,急欲事先遣使籠絡各國。可是使臣的遴選和中外禮儀糾葛卻成為兩大難題。無論未出過國、不通外語的總理衙門官員,或是毫無外交經驗的同文館師生,都不堪當此重任。「若不得其人,貿然前往,或致狎而見辱,轉致貽羞域外,誤我事機。」

正當主持總理衙門外交事務的恭親王奕賨蝔敥等大臣百般焦慮、憂心忡忡之時,在歡送卸任美國公使蒲安臣的宴會上,聽到蒲安臣表示「嗣後遇有與各國不平之事,伊必十分出力,即如中國派伊為使相同」。奕等不禁靈機一動,何不乾脆請洋人為使呢?既可達到遣使出洋的實效,又能避免中外禮儀的糾葛。在取得蒲安臣的同意和赫德的支持之後,奕揨式向朝廷上奏:「請派蒲安臣權充辦理中外交涉事務使臣。」奏摺中讚揚前美國公使蒲安臣「其人處事和平,能知中外大體,遇有中國為難不便之事,極肯排難解紛」。而且說明由於中外禮儀不同,「用中國人為使臣,誠不免於為難,用外國人為使臣,則概不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