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莫友芝逝世
莫友芝逝世
時間
1871年09月14日 ~ 1871年09月14日
地點
揚州
相關人物
莫友芝
資料來源:互動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晚清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家世傳業,通文字訓詁之學,與遵義鄭珍並稱“西南巨儒”。莫友芝,字子偲,號郘亭,晚號眲叟,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5月3日時降生貴州獨山州(今獨山縣)城北三十里的兔場(現更名為影山鎮)上街家中。莫友芝著述甚多,他的《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及附錄、《知見傳本書目》、《恃靜齋藏紀要》,為目錄版本學者所重視;《韻學源流》、《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一卷等,為聲韻、訓詁研究作出了貢獻;他的文學作品格調高,產量多,反映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
事件背景:
莫友芝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其父莫與儔(字猶人),清代嘉慶4年(1799)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知縣和貴州遵義府學教授,著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
莫友芝三歲識字,七歲讀《毛詩》、《尚書》。
道光8年(1828)考取秀才。
道光11年(1831)考取第十一名舉人,後屢試不第。
道光21年(1841)與鄭珍撰成《遵義府志》48卷,33目,附目14,共80餘萬字。與同時代的其它志書相比,《遵義府志》體例完備,材料翔實,史學界認為可與酈道元的《水經註》齊名,梁啟超稱之為“天下笫一府志”,莫友芝與鄭珍也因此聲名大震,被人並稱為“西南巨儒”。張裕釗說:“子偲之學,於蒼雅、故訓、六經、名物、制度,靡所不探討。旁及金石目錄家言之說,尤究極其奧頤,疏導源流,辨析正偽,無銖寸差失。所為詩及雜文,皆出於人人,而天詩治之益淇深。又工真行隸篆書,求者肩相於門。”
Top
發生過程:
道光27年(1847)客居曾國藩幕府。代曾氏收購江南遺書,後又為曾國藩督領江南官書局,擔任校勘經史之職。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潛心於版本目錄學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莫友芝目錄學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這是他從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數年間客游上海等地時所見宋、金、元、明槧本及舊抄本、稿本的記錄,後由其子莫繩孫彙編成冊;一是《郘亭知見傳本書目》,這是他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所作的版本箋注,是版本目錄學史上的扛鼎之作。
同治4年(1865)莫友芝任金陵書局總編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作為書屋的名字。影山草堂收藏的書籍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為多,尤其以唐寫本《說文解字》殘本最為珍貴,是唐憲宗元和年間遺物,曾國藩見此書後,讚歎不已,即命刻版傳世,並為之題詞:“插架森森多於筍,世上何曾見唐本!”
同治9年(1870)莫友芝任揚州書局主校刊,李鴻章、張之洞邀其為武昌書院主講,他以衰老為由推辭不就。次年,至揚州、興化尋找文宗、文匯兩閣被焚後散失的圖書,突感風寒,高燒不退,病逝船中,歸葬於遵義新舟青田山。曾國藩親筆書寫了一幅輓聯:京華一見便傾心,當年虎市橋頭,書肆訂交,早欽宿學;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淚,來吊詩魂。
歷史影響:
在清代以篆書名世者,如錢坫、王澍、孫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筆、短毫、枯墨作篆,用筆結體專以工穩、勻稱為能事。而莫友芝繼承了鄧石如以長鋒羊毫,濃墨懸腕作書的方法。用筆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麗厚重甚為精到;結體上緊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風格平和簡靜,氣宇軒然,遒麗天成。於名家林立的清代書壇中獨樹一幟。在隸書方面,莫友芝也是頗有成就的。其風格高古,喻巧於拙,筆勢方圓互用,結體因字立形,一掃長期以來隸必扁長的積習。其章法,多以縱向取勢而氣韻生動,顯得格調高古,氣象渾穆。
由於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異乎常人,故從其書中無不打下許多名碑的印記,如《禮器碑》的飄逸、《張遷碑》的古拙、《衡方碑》的渾穆、《夏承碑》的使轉以及《天發神讖碑》的用筆、《白石神君碑》的結體。其成就當頡頏於汀州和子貞。在行、楷方面,雖然他的影響遠不及其篆、隸書那樣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篳路藍縷之功。由於其作品遺留較少,我們只能從他的一些書信,題跋等手扎中去管窺其成就。其蒼率用筆似漫不經心,卻有自然飛動之妙。章法行氣一氣呵成,大小相間參差錯落。既有山重水復之跌宕,复具柳暗花明之開朗。得魚忘筌,神完氣足,韻味幽長。其楷書以魯公為根底,融會漢、魏顯得氣象渾樸,自出機紓,書卷氣實足。
莫友芝雖然出生僻壤,但他勤於學術、長於詩詞、精於收藏,朋輩中又多社會賢達、學界泰斗,故而能夠“學”“識”相長,使其得以雄視闊步,特立獨行書壇。他也曾云:“書本心畫,可以觀人;書家但筆墨專精取勝,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風節著者,雖書不名家,而一種真氣流溢,每每在書家之上”。莫友芝一生甘於淡泊,專於學問。書法上無意名家,卻備受後世推崇。有清一代論書者多以鄧石如為書壇冠冕,卻又不約而同把莫友芝與其相提並論,使莫友芝成為一面旗幟,在書壇的製高點上高高的飄揚,讓後人有高山仰止之嘆!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