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金丹道起義
金丹道起義
時間
1891年11月 ~ 1891年12月
地點
直隸、奉天
相關人物
金丹道、
李國珍
、楊悅春
資料來源:360doc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金丹道起義,源自光緒17年,天主教會在熱河建昌(遼寧凌源)向各鋪恃強“借糧”,在理教首領徐榮到教堂論理,被洋教士槍殺。教堂進而組織武裝,蹂躪人民。被迫害的農民、礦工忍無可忍,相率參加金丹道和在理教,反抗壓迫。
事件背景:
1861年,咸豐帝崩,其六歲之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咸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后獲得實權。被稱為洋務派的奕訢與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鑒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當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隨後的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建立翻譯機構同文館、新式教育(新學),培訓技術人才並派遣留學生到歐美日等先進工業國家,培育出唐紹儀與詹天佑等人才。開設礦業、建立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總局與漢陽兵工廠等製造工廠與兵工廠,同時也建立新式陸軍與北洋艦隊等海軍。洋務運動使得中國社會出現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太平天國於1864年滅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八旗兵)中捻軍埋伏後全殲,賴洋務派左宗棠與李鴻章分別滅西、東捻,捻亂到1868年為止。
對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安南)主權爆發中法戰爭。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台灣也宣布建省。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
Top
發生過程:
光緒17年10月10日(國曆11月11日)金丹道首領李國珍、楊悅春率眾起義,攻占貝子府,建立“開國府”,楊悅春被推為總大教師,李國珍稱“掃北武聖人”。下設丞相及各種官職,發布了安民告示。起義隊伍數千人分青、黃、白、紅、黑色旗等5隊,由開國府分兵四路,劃佔土地。12日攻克朝陽府。在理教首領郭萬昌(一作萬淳)等率眾數千首先響應。接著赤峰(屬內蒙古)、建昌、平泉一帶人民紛紛響應,起義軍擴大至數万人。他們喊出了“仇殺天主教,仇殺蒙古王公,仇殺貪官”的響亮口號,摧毀了教堂的武裝,擊斃作惡多端的教士和教民800多人。在熱河起義的影響下,奉天(瀋陽)、錦州(屬遼寧)和直隸開平(河北獨石口)、灤州(灤縣)、遷安、永平(盧龍)一帶人民紛起驅逐洋教士。這次大起義攻占了熱河東部的(和)泉、建(昌)、赤(峰)、朝(陽)4州縣,完全摧毀了清王朝在這個地區的統治,直接威脅著熱河省城及清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奉天。
於此,清政府急調直隸、奉天、熱河軍隊,在傳教士配合下進行血腥“合剿”。到10月底清軍與教會勾結在朝陽東部捕殺了在理教首領郭萬昌,鎮壓了東、南兩路起義軍。11月底清軍打敗了西、北兩路起義軍,重要首領李國珍在轉移中被俘,後遭凌遲處死。各路起義軍餘部相繼向開國府集中,準備最後決一死戰。蘆臺練軍記名提督聶士成督飭步馬隊“合力仰攻”,起義軍遭到失敗,開國府很快陷落,首領王正(增)、王幅和1000餘戰士奮戰陣亡。接著,聶士成又率軍攻占起義軍另一根據地――距開國府40裡的下長皋。 2000餘義軍戰死。起義軍大本營開國府陷落後,“開國府總大教師”楊悅春父子於11月28日被俘遇難。起義群眾共犧牲2萬餘人。
歷史影響:
國鈞的《蒙古紀聞》寫出了在大亂之後,熱河地區民間的暗流:“自此以後,直至民國初年,或謂漢人預備殺蒙古,或蒙古籌劃殺漢人,互相勾牽之詞時聞於耳矣。”很自然的,這暗流催生了分離與獨立的結果。時任卓素圖盟喀喇沁右翼旗梅勒章京的海山,在金丹道起義後,“因犯案逃赴外洋”,而所謂“犯案”,便是從事了對金丹道教民的報復行動。之後,他在哈爾濱編輯《蒙古新聞》,鼓吹蒙古獨立。在光緒33年(1907年)更是前往外蒙古,成為外蒙古籌劃獨立的核心人物,在1911年促成了外蒙古第一次獨立運動。而內蒙古東部各旗王公,如喀喇沁右翼旗郡王貢桑諾爾布、科爾沁左翼前旗郡王棍楚克蘇隆、巴林右翼旗郡王扎噶爾這些在金丹道暴動之時還是少年,而在暴動之後繼任王位的年輕人,被這場暴動所刺激,痛感蒙旗的衰弱不振,在自己的領地內實行近代化改革,並成為日後內蒙古蒙旗響應外蒙古獨立的主力。
不過,這一切,大清朝廷並沒有再投注過多的精力,這場類似於天平天國,類似於義和團,也類似於陝甘回亂的動亂很快被拋諸腦後,成為了塵封的檔案。三年後,中日甲午之戰爆發,日本強勢崛起,並通過隨後的日俄戰爭劃定了雙方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其中“北滿”、“外蒙古”歸俄國,“南滿”、 “朝鮮”屬日本。
俄日兩國開始縱橫捭闔,外蒙古獨立建國、內蒙古蒙旗獨立風潮、呼倫貝爾自治等等事件迭次爆發,從此再無寧日。而考察這些事件的背景,光緒十七年的那場血腥的暴動一直在隱隱起著作用。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