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上海華盛紡織總廠
上海華盛紡織總廠
時間
1894年09月19日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盛宣懷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890年,中國第一家棉紡廠上海機器織佈局在上海建成投產。 1893年9月,不慎失火焚毀。 1894年,盛宣懷奉李鴻章之命在原址重建,改名“華盛紡織總局”。後又改名為“又新”、“集成”、“三新”。 1931年,因虧損被匯豐銀行收購。後幾經轉手,機器歸申新紡織公司。申新開工兩年後,又將機器運至滬西建廠,名為“申新九廠”。這台動力頭道粗紗機是1894年英國製造的,為華盛紡織總局原有設備之一,是我國現存使用最早的動力紡織機器。
事件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給予清朝統治者心理上的沉重打擊。 清政府在《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用領土、主權以及一系列經貿特權暫時滿足了外國侵略者的要求,同時國內的農民戰爭也進入低潮,局勢暫時「穩定」。 痛定思痛,清政府中一些大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樞執掌大權的恭親王等人,認為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通過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這些人因此被稱為「洋務派」。1861年1月11日,咸豐帝批准了恭親王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從此開始。
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新式教育(新學)、新式軍隊(滿清新軍)、新思想(共和)、鐵路、重工業(礦山鐵廠)等影響後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務往來、科學技術上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洋務運動時期建立的機構和系統今天還能見到,如:郵政系統、電信系統、鐵路系統、招商局、江南造船廠、交通銀行等均由晚清延續至今。
Top
發生過程:
1894年9月19日,上海華盛紡織總廠開工。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洋務派除了以“自強”名義繼續辦軍事工業以外,還在“求富”名義下創辦民用企業,經營輪船、電報、採礦冶煉與紡織工業等部門。
1878年侯補道彭汝琮倡議興辦上海機器織佈局。經幾次變動,1879年李鴻章派鄭觀應為總辦,並奏准專利10年。後改派龔壽圖接辦。 1890年投入生產,營業興盛。 1893年失火被毀。 1894年由李鴻章派盛宣懷規复,改建為華盛紡織總廠,下設分廠。是官督商辦的形式。創辦目的是看到洋佈在中國的銷路很好,有利可圖,可“銷分洋商之利”。
在盛宣懷的主持下,上海機器織布局改名為華盛紡織總廠並於1894年開工投產,後由於經營失當,虧損連年。 1901年以後,盛宣懷通過出售、轉租、更改廠名等方式,逐步將華盛紡織總廠據為己有。
1931年該廠被轉賣給匯豐銀行,後幾經轉手,地基歸美商大來運輸公司,機器則賣給申新紡織公司,申新在原址開工二年後,將機器運到滬西,稱申新九廠。
歷史影響:
上海機器織佈局曲折而漫長的籌建過程、華盛紡織總廠由一個官督商辦企業逐漸為盛宣懷私人據有的經歷,在中國近代的洋務企業中具有典型性,歷為中外史家所關注。因此,通過對該企業的個案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早期洋務企業在創辦和運營中所遭遇的某些困難,從中窺探這些企業不能迅速地發展、壯大的原因,進而解析中國經濟近代化進程緩慢的原因。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