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遼東戰役
遼東戰役
時間
1894年08月 ~ 1895年03月
地點
奉天
相關人物
山縣有朋
資料來源:新浪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遼東戰役指甲午戰爭時期日中陸軍在奉天(遼寧)遼河以東進行的一系列戰鬥。遼東半島面臨黃海,又與山東半島遙遙相對,共扼渤海海峽,形成護衛京津的門戶,也是從海上進入清朝政權發源地——東北的唯一通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1894年10月24日,山縣有朋率領日本第一軍近3萬人進犯鴨綠江防線,選擇清軍的左翼和中路為突破口,發起了遼東戰役。遼東戰役是中日雙方在中國境內爆發的大規模陸戰,包括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遼陽東路之戰、遼陽南路與規复海城之戰、田莊台大戰等,戰役歷時五個月,一直到1895年3月9日,波及遼東大部分地區。清軍防線被日軍擊破,導致遼東喪於敵手。
事件背景:
清光緒20年(1894)8月,平壤戰役和黃海海戰後,日本政府決計攻打大清國,令大將山縣有朋率第一軍集結在朝鮮義州附近,準備從鴨綠江一線進攻中國遼東半島北部;日軍第一師團、第二師團及第十二混成旅團組成第二軍,準備從海路登上遼東半島南部,進攻清軍重地金州、大連和北洋海軍基地旅順口。清朝陸軍在平壤戰役後全部退出朝鮮,集結於鴨綠江一線。李鴻章得知日軍決計進攻中國本土的消息後,提出“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瀋陽以顧東省之根本”的戰略計劃,急忙加強遼東防禦。
8月22日(國曆9月21日),清廷命四川提督宋慶(1820―1902)幫辦北洋軍務,率毅軍從旅順進駐鴨綠江防線重鎮九連城,指揮前線戰事。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1899)率鎮邊軍、劉盛休率銘軍也先後到達九連城附近,鴨綠江防線清軍人數增至80多營,約3萬人,其部署是:以安東至九連城一線為主陣地,分左、右兩翼設防。右翼向西南延至大東溝、大孤山一線,由宋慶指揮;左翼由九連城向東北延伸至長甸河口一線,由依克唐阿指揮。同時,清軍也在遼南地區加強守備。懷字軍、和字軍、桂字軍及徐邦道(1837―1895)拱衛軍等30多營分別把守金州、大連和旅順,修築砲台,增加砲位,構築工事。清廷還在旅順設置北洋前敵營務處,任命龔照節制諸軍。
Top
發生過程:
清光緒20年(1894)9月26日,山縣有朋率日本第一軍近3萬人進犯鴨綠江防線,選擇清軍的左翼和中路為突破口。是日中午,部分日軍從水口鎮涉渡鴨綠江,衝擊清軍左翼,守軍不支,紛紛敗退,鴨綠江左翼防線被輕易突破。當晚,進攻九連城一線的日軍主力在鴨綠江上架設浮橋兩座。次日黎明,曉霧浮江,對岸清軍又沒有察覺。上午6時許,從浮橋上跨過鴨綠江的日軍登上沙灘,進攻九連城前沿陣地虎山高地。清軍五、六百人在馬金敘指揮下頑強奮戰,先後打退敵人3次沖鋒。
不久,日軍迂迴到虎山高地左右兩側,配合中路猛攻馬金敘部和駐守虎山旁邊的聶士成部;宋慶派來的清朝援軍也被日軍阻隔、分割。敵眾我寡,虎山守軍付出了重大代價後被迫撤退,陣地失守。
28日拂曉,日軍總攻九連城,但城中寂然無聲,原來守城清軍早已在夜間撤離,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這一軍事重鎮。駐守右翼防線的清軍見九連城已失,也紛紛向西潰退。清軍苦心經營的鴨綠江防線數日間便土崩瓦解了。日軍乘勝西進,搶奪了鳳凰城、大東溝、大孤山、岫岩、蘇甸、寬甸、木城、海城等遼東重鎮。清廷震駭異常,唯恐日軍乘勝攻占陪都奉天(瀋陽),破壞清朝列祖列宗的陵寢,急忙調集重兵,進行阻擊,在遼陽東路,西起摩天嶺、東到賽馬集長約150多里的地方構築新的防線,與日軍苦戰3個多月,交戰十幾次,暫時阻止住日軍的攻勢,緩解了遼沈地區的危急。在遼陽南路另一軍事重鎮海城,清軍也調集9倍於敵的兵力,在40多天內5次進攻日軍,但終未收復海城。此時,日本第二軍已在遼南登陸,戰局對清軍更加不利。
9月25日,日本第二軍在日本聯合艦隊護衛下從大同江口漁隱洞出發,向遼南進軍,次日清晨在清軍未布防的花園口登陸,後續部隊分乘40餘艘運兵船相繼而來。此時李鴻章及清軍大部正忙於應付遼東半島北部戰局,無力分身在遼南一帶加強守備。十月初六,日軍進犯遼南軍事重鎮金州,初八發起攻擊。金州守軍3000餘人在徐邦道指揮下負隅頑抗。次日,日軍調集重兵,用砲火壓制清軍火力,炸開金州城門,雙方展開激烈巷戰,清軍實力太弱,被迫撤退,日軍高歌猛進,拿下金州。
清光緒21年正月27日(1895年2月21日),接替山縣有朋為日本第一軍司令長官的野津道貫與侵華第二軍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在湯池舉行會議,確定了具體的共同作戰方針。
2月6日,日本第一軍佔領鞍山,次日撲向牛莊。牛莊是遼河下游平原的一個街鎮,外圍無城廓。清將魏光燾所部武威軍6營在此駐守。初八上午9時,戰斗在牛莊外圍打響,清軍利用民宅土牆為掩體,與日軍激戰,但實力不濟,至中午被迫退入牛莊市內。是時,清將李光久(?―1900)率老湘軍5營趕來,日、中兩軍遂在牛莊鎮內展開激烈巷戰,彈飛如雨,硝煙蔽空,雙方逐屋爭奪,犬牙交錯。天黑後,無能的清軍不支,千餘人戰死。魏光燾、李光久率少數清兵僥倖突圍,牛莊失守。
11日拂曉,日本第二軍第一師團也按照既定作戰方針,向營口發起總攻。營口位於遼河口左岸,為東北的重要通商口岸。清軍原有2萬多人駐守此地,但初九清晨,清軍統帥宋慶對敵情判斷錯誤,將主力調往田莊台,僅留3000餘人駐守。由於技不如人,清軍稍作抵抗即紛紛潰退。中午,營口淪陷。
13日,日軍集中3個師團、近2萬人的兵力向田莊台發起總攻。雙方砲戰十分激烈。不久,強大的日軍炮火佔優,清軍不敵,遂向東北方向潰退,田莊台亦告失守,清軍死傷2000餘人。此後,宋慶率軍退走雙台子,吳大部退往錦州。日本軍隊一路高歌猛進,將遼東半島及其以北的大孤山、寬甸以及遼河以西以北的田莊台等重要城鎮全部佔領。
歷史影響:
遼東戰役是日中雙方在中國境內進行的大規模陸戰。戰役歷時7個月,戰場波及遼東半島大部地區。清軍苦心經營的鴨綠江防線、遼南防線和營口至鞍山防線被日軍先後突破,防守兵力佔優勢的清軍紛紛敗退,致使遼東大部重鎮淪陷,且直接危及奉天和京畿地區的安全。遼東半島是海上通向東北的必經之路。遼東之失使東北直接暴露於日軍侵略的危險之下,而東北又是清王朝的發源地,清在入關前的皇宮——瀋陽故宮和清皇陵中的昭陵、福陵都在於此,因此,遼東之失對清王室產生了重大的心裡壓力。遼東戰役失敗後,以慈禧為首的清廷被日軍威力所懾服,加緊了乞和投降的步驟。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