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苗民起義
苗民起義
時間
1855年03月 ~ 1873年12月
地點
貴州
相關人物
張秀眉、包大度、李瀚章、陶新春、岩大五、高禾、楊大六
資料來源:搜狗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苗民起義,又稱古州苗民起義,清史稱為古州苗亂、貴州苗亂、苗民叛亂,是中國康乾盛世時期的大規模的苗族人民起義運動。從雍正時期一直到嘉慶元年,黔、湘地區的苗族人民發動的一系列反清起義。其中大起義三次,小暴動約二三十次。
苗民起義與白蓮教大起義同時並舉,遙相呼應,給予了清朝反動統治最有力的打擊,在一定程度了也否定了康乾盛世的說法。
苗民起義是苗族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反抗民族壓迫的武裝鬥爭,清王朝曾調集七省十八萬軍隊竭力鎮壓。乾嘉之戰當時雖然給苗族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但從民族發展的大趨勢考察,又是這場戰爭逼使統治者改變治苗方略,從而加快了民族融合步伐,促進了苗族社會的發展。
事件背景:
清朝康乾時期統治階級對中國各族人民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清朝前期,僅見於史籍記載的比較著名的起義就多達五六十起之多。苗民起義爆發於貴州和湖南西部。那裡是苗族聚居的地區。由於清朝官吏的殘酷剝削,苗族人民日益貧困,不得不「將田地折算」抵債,「收穫甫畢,盎無餘粒,此債未清,又欠彼債,盤剝既久,田地罄盡」。他們的土地落入清朝統治階級手裡,被迫前往高寒山區耕作,過著「柴火當棉襖,蕨根當糧食」的困苦生活。
Top
發生過程:
咸豐5年(1855),貴州苗族農民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由苗族農民領袖張秀眉領導,又爆發了大規模反清起義。張秀眉、包大度等人,在台拱掌梅里聚會盟誓,相約於咸豐5年3月15日攻打台拱廳城,殺死州吏,由此發動了武裝起義。
起義軍攻占了黔東南大部分汛堡,又經過三年轉戰,先後攻克凱里、施秉、清江、台拱、黃平以及古州、都勻等府廳州縣城。
咸豐7年(1857)2月,大敗清軍於都勻附近的丁家堡,迫使貴州提督孝順自殺。翌年,張秀眉領導的起義軍控制了黔東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區,並設立官職,收回屯田,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在此期間,貴定苗族農民在潘名傑兄弟領導下也揭竿而起,多次進攻龍里、貴定、貴陽等城鎮,不斷打擊清軍。咸豐九年(1859)8月,起義軍攻克瓮安縣城,咸豐10年(1861)1月,攻占平越州(今福泉)。
同年,黔西北苗族農民在陶新春領導下,以赫章、畢節及雲南鎮雄三縣交界處為根據地,配合太平天國曾廣依部進攻大定府城,並包圍畢節縣城。同治2年(1863),岩大五與貴定苗族起義軍以及太平軍合圍貴陽,不克。岩大五率部向安順、大定兩府地區進軍,並以此為中心與清軍交戰。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政府乃集中兵力鎮壓起義。同治五年湖南巡撫李瀚章派兆琛、李元度等率湘軍兩萬人入黔,包大度、九大白等率眾抵抗。清政府改派席寶田代替圍剿不利的兆琛。此後,苗族農民起義轉入艱苦鬥爭時期。
同治7年,清政府集中湘川黔三省兵力,由席寶田、唐炯、張文德分率三路圍攻起義軍。11年夏,九大白、包大度、陶新春等起義領袖先後犧牲,張秀眉、岩大五、高禾、楊大六等相繼被俘。至此,堅持十八年的貴州苗民起義宣告失敗。
歷史影響:
有人認為苗民起義僅僅是一次狹隘的民族暴動,是反對“改土歸流”正確措施的,自然無進步作用可言。 雍乾、乾嘉苗民起義主要不是如以往研究所說的那樣是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鬥爭,而是對中央專制王朝以"改土歸流"和"開闢苗疆"為手段進行漢文明強烈傳播和文明整合所作的拒斥性的回應。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