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北圻遠征
北圻遠征
時間
1883年06月 ~ 1886年04月
地點
北圻
相關人物
波滑、孤拔、
劉永福
、唐景崧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北圻遠征(法語:Expédition du Tonkin;越南語:Chiến dịch Bắc Kỳ/戰役北圻),又稱北圻戰役、東京戰役,是1883年6月至1886年4月期間法國與越南阮朝、中國清朝以及黑旗軍在北圻(今越南北部)發生的一系列戰事的統稱。最終法國勝利,並在北圻建立保護地。
北圻遠徵引起的效應錯綜複雜,不僅是1884年中法戰爭的導火索,也是導致1885年越南勤王運動的原因之一。這迫使法國調集了大量士兵組成北圻遠征隊,分乘兵船開往紅河三角洲。雖然法國官方宣稱該戰爭在1886年4月結束,遠征隊人數也被大幅削減,但直到1896年北圻才真正獲得安定。
事件背景:
19世紀時,法國有佔領越南的野心。
1858年,由於越南嗣德帝殺害西方傳教士,導致法國派遣熱努利中將率軍攻打。由於北圻擁有眾多的基督徒,攻打北圻可能引起基督徒的暴動;但最終熱努伊沒有進攻北圻,而是率軍佔領了富饒的南圻。
但法國希望將北圻也變成其殖民地,以北圻為根據地向中國的雲貴、兩廣一帶擴張。
1873年,法國人讓·迪皮伊(Jean Dupuis,越南史料稱之為塗普義)因走私食鹽與越南在北圻的官員發生衝突,安鄴大尉以調解爭端為名率軍來到北圻,佔領了河內,史稱北圻變故。但攻取河內並非法國政府之意,因此法國與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西貢條約》,法軍撤出了北圻。
Top
發生過程:
波滑於1883年6月率領北圻遠征隊到達北圻時,北圻法軍的處境極度危險。法軍在河內、海防和南定僅有少量的駐軍,在中圻的丸荄(Hon Gai)和歸仁有零星的法軍,基本沒有指望抗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黃繼炎的越軍。波滑先是撤走了在丸荄和歸仁的零星法軍。波滑接到了可以拋棄南定的命令,但他最終決定把法軍的三個主要據點全部守住。波滑派人招誘與黑旗軍敵對的勢力黃旗軍為同盟。同月,波滑挖掘地道抄越軍之後路,將進攻河內和南定的越軍擊退。
1883年7月,孤拔少將奉命率領一支龐大的法國艦隊到達下龍灣,以支援波滑的軍事行動。雖然此時法國與黑旗軍的作戰轉入攻勢,但法國人意識到必須讓越南朝廷把這次對黑旗軍的軍事行動合法化,因此法國人覺得強迫越南接受法國保護。
1884年5月11日,就在清軍和法軍在太原省發生戰鬥的同一天,法國和清朝代表在天津簽訂了《天津專約》。該條約規定清軍立即從北圻撤離軍隊,同時清朝承認北圻為法國的保護地。清朝也承認了包括1883年《順化條約》在內的所有法國與越南之間簽訂的條約。
1885年3月,法軍奪取了廣西兵原先佔據的Cau Son和Thanh Moy並建立據點,開始拓寬官道,以用篷車隊向諒山由德·尼格里率領的第二旅團運送物資。而在更東的地方,法軍將其控制區延伸到了北部灣,在Tien Yen建立據點。
北圻法軍在1885年夏季只有一次重大勝利,但它的影響卻是短暫的。1885年7月,Mourlan大尉率領一直由阿爾及利亞和越南雇傭兵組成的連,將山賊逐出了Tam Dao,並在Lien Son建立了法軍據點。起義軍逃離,並在太原省重新聚集。
1886年2月的第一個星期,Jamais和de Maussion分別率領兩個連,沿紅河兩岸的陸路直上攻打Thanh Quan。他們的總指揮官為Jamont。山賊在法軍到達之前散入森林之中。2月17日,法軍佔領Van Ban州。此時法國政府照會清朝,稱法軍將行至邊境一帶;法軍則趁機作了短暫停留,並向雲南邊境一帶開進。3月29日佔領老街,在紅河流域從老街到Thanh Quan一帶建立一系列軍事據點。De Maussion被任命為這裡的統帥。
法軍在北圻與廣西交界處升起了國旗。1885年6月的《中法新約》裡明確規定了中法雙方的邊界,但在1885年5月廣西兵撤離諒山之後,諒山便被山賊佔據,這令法國十分為難。1885年11月,法軍出兵重新佔領了諒山和Dong Dang。法軍又在That Ke和高平建立據點,這迫使清朝與暹羅在1887年重新勘定邊界。
歷史影響:
國曾經發行一系列紀念幣以紀念北圻遠征。參戰的法軍士兵希望在紀念幣上刻上所有戰勝的名字,但這裡面有一些令人費解的遺漏。尤其是著名的第一次諒山之戰上所記載的戰功。如此的描述激怒了不少退役軍人,他們感到這無法充分體現出他們的事蹟。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