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三國干涉還遼
三國干涉還遼
時間
1895年04月23日 ~ 1895年04月23日
地點
北京、遼東
相關人物
清政府、日本明治政府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三國干涉還遼,發生於甲午戰爭後。 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與日本明治政府在簽署《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予日本。六日後,俄國、德國與法國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中國。日本為此深感屈辱,三國干涉還遼也是日俄戰爭的原因。
1895年4月23日,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國割佔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佔領遼東半島。”三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並限定在十五日之內答复;三國甚至準備派出海軍艦隊前往東北。
事件背景:
西方列強從本國利益出發,對《馬關條約》的簽訂既有一種危機感,又覺得這是向遠東擴張勢力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於是在德國倡導、俄國響應下,拉攏法國,結成德、俄、法三國聯盟,對日本進行干涉,要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三國的干涉不是出於公義,而是出於私慾。
德國要想從中國索取一個港口,藉此機會與俄國接近,使俄法的親密關係鬆動,以擺脫德國的孤立處境。俄國則直截了當地說:“假如日本佔領南滿,對我們將是威脅。我們不能容許日本佔領南滿,假如不履行我們的要求,我們將採取適當的措施。這樣,我們就成為中國的救星,中國會尊重我們的效勞,從而會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們的國界。”法國參加聯盟,一面是由於俄法同盟,一面是染指中國東南沿海特別是對台灣的野心還沒有放棄。
Top
發生過程: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天,俄國首先發難。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對德、法兩國駐俄公使說:“俄國政府決定,立即以友誼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佔領中國本土的請求。我們的計劃是,如果日本不接受此項友誼的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在海上採取共同軍事行動——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與本國間的一切交通。”
同一天,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將一艘裝甲艦、一艘巡洋艦開赴遠東。同時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同其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發出電訓:“現在日本的和平條約(指《馬關條約》)損害了歐洲和德國的利益,儘管後者的範圍尚小,我們不得不抗爭。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鬥爭是沒有希望的。”
法國駐華公使蒙得培羅通知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法國決定參加俄國的計劃。這樣,三國聯盟正式成立。當時英國沒有參加聯盟,因為英國政府認為《馬關條約》對英國有利,中國進一步開放將給國際貿易帶來好處,而且日本勝利將會阻止俄國勢力南下。
1895年4月23日,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發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國割佔遼東,既有危害中國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讓朝鮮國之獨立有名無實,有礙維持遠東之和平,故今勸諭貴國確認放棄佔領遼東半島。”三國要求日本歸還遼東予中國,並限定在十五日之內答复;三國甚至準備派出海軍艦隊前往東北。
歷史影響:
三國的外交勝利,激起了世界各大強國在華實現帝國主義的野心。
1896年,俄國以迫日還遼有功,同清政府簽署中俄密約。後來,密約洩露,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出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 1898年,俄國租下旅順與大連兩港口。德國則強佔膠州灣。三國在事件中各懷鬼胎,反映了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緊張的歐洲國際關係。同時,事件也開列強企圖瓜分中國之端。
日本是剛剛崛起的新帝國,卻遭到如此的外交屈辱。因此,日本一直懷恨在心,謀求“臥薪嘗膽”,大力鼓吹髮展軍事工業,期待報仇之機。 1904年,日本重整旗鼓,偷襲俄國在旅順的海軍,引起日俄戰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日本趁機派兵侵占膠州灣。其實,與三國集團相比,日本也未嘗不是帝國主義的國家。三國干預僅僅是帝國主義引起的典型紛爭。
清政府雖然代表中國簽署和約,卻在上述事件中毫無發言權,默默讓馬關條約之條款剝削中國。事件激起中國知識分子對國情的反思,開啟百日維新之先聲。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