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李兆洛逝世
李兆洛逝世
時間
1841年07月25日 ~ 1841年07月25日
地點
江蘇
相關人物
李兆洛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李兆洛(1769~1841) , 清代學者、文學家。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陽湖(今屬江蘇常州市)人。他精輿地、考據、訓詁之學,是陽湖派代表作家之一。
事件背景:
李兆洛(1769~1841) 清代學者、文學家。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陽湖(今屬江蘇常州市)人。
嘉慶10年(1805)進士,選庶吉士,充武英殿協修,改鳳臺知縣;後主講江陰暨陽書院達20年。著名地理學家、藏書家。本姓王,養於李氏。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陽湖(今江蘇常州)人。
嘉慶10年(1805)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鳳臺知縣,在職7年,興辦教育,建鳳臺循理書院,創設義學。以父憂去職,遂不復出。主講江陰書院20餘年,培養人才甚多。廣聚圖書,博覽諸學,通音韻、史地、曆算、文學、考證等。藏書逾5萬卷,皆手加丹鉛,校勘一過,校正謬誤。購藏各省通志居多,上自漢唐,下迄今世雜家諸說。藏書主在治學。藏書處有“養一齋”、“輩學齋”、“東讀書齋”、“御香書屋”等。
李兆洛撰《養一齋文集》20卷,有鹹豐二年初刻本,光緒四年重刻本。輯有《皇朝文典》70卷,《大清一統輿地全圖》,《鳳臺縣志》12卷,《地理韻編》21卷,《駢體文鈔》31卷等。書學功底極深,尤善行草。 《七絕》為行書作品,五十五時所書,為李兆洛之代表作。
Top
發生過程:
李兆洛精輿地、考據、訓詁之學。為文主張混合駢、散兩體之長,與桐城派散文立異,是陽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所作文章,大體上能貫徹自己的主張,如《舉業筌蹄序》、《墨卷望氣序》、《駢體文鈔序》、《皇朝文典序》等,駢散兼濟,事理交融。 《精法樓祀汪容甫先生記》、《桐城姚氏姜塢惜抱兩先生傳》寫得和婉真摯;對桐城派的姚範、姚鼐兩人,也表示推尊,不持門戶之見。湯成烈《重刊養一齋文集序》評其學:"莫不兼綜百家,鉤稽歷代,研精極慮以出之,凡實事必求其是。"所選《駢體文鈔》為歷來最好的駢文選本,標舉魏晉、六朝宗旨。
歷時數年編成《歷代地理志韻編今釋》20卷,仿《漢書》以下各史《地理志》中地名,注歷代所屬州、郡及今地所在,是中國第一部歷史地名辭典,查考古代地名沿革變遷的重要工具書之一,頗便於治史者翻檢。刊刻古籍叢書數種,另著《養一齋集》、《舊言集》等,選輯有《駢體文鈔》、《江乾香草》、《皇朝文典》、《歷代地理韻編》、《皇朝一統輿圖》、《海國集覽》、《歷代地理沿革圖》、《鳳臺縣志》、《皇朝輿地韻編》等。
歷史影響:
兆洛短身碩腹,豹顱剛目,望之若不可近,而接人和易,未嘗疾言遽色。資卹故舊窮乏無不至。藏書逾五萬卷,皆手加丹鉛,尤嗜輿地學。其論文欲合駢散為一,病當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兩漢,因輯《駢體文鈔》。其序略云:“自秦迄隋,其體遞變,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體。為其學者,亦自以為與古文殊路。夫氣有厚薄,天為之也;學有純駁,人為之也;體格有遷變,人與天參焉者也;義理無殊途,天人合焉者也。得其厚薄純雜之故,則於其體格之變,可以知世焉;於其義理之無殊,可以知文焉。文之體至六代而其變盡,夫沿其流極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則其所出者一也。”卒,年七十一。其自著曰《養一齋集》。所輯有《皇朝文典》、《大清一統輿地全圖》、《鳳臺縣志》、《地理韻編》。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