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王錫朋逝世
王錫朋逝世
時間
1841年10月01日 ~ 1841年10月01日
地點
定海
相關人物
王錫朋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王錫朋(1786年11月5日—1841年10月1日),字樵慵,清朝將領,是鴉片戰爭時期抗擊英國侵略者的著名民族英雄。初隨楊遇春從征新疆,平準葛爾叛亂。後又參與鎮壓瑤民起義。
道光18年(1838年)任安徽壽春鎮總兵。錫朋素驍勇,曾欽賜“銳勇巴圖魯”稱號。鴉片戰爭爆發後,被調往上海吳淞口,協助江南提督陳化成抗擊英軍。
1841年春率兵增援定海,9月底,他與葛雲飛、鄭國鴻協力禦敵,固守城西曉風嶺,血戰6晝夜,部下將士傷亡殆盡。
10月1日(農曆8月17日),壯烈捐軀,表現出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諡“剛節”。
事件背景:
王錫朋,生於清乾隆51年(1786)9月15日,父親王者佐,國學生,母親李氏。
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喜歡儒學,博覽典籍,熟讀兵書。 “慨然有澄清宇宙之志”,善書法,喜韜略,好騎射。性情淳厚,生而英勇。
清嘉慶13年(1808),中武舉;嘉慶19年(1814)入京充任兵部二等差官;嘉慶24年(1819)被選為守備;道光元年(1821)出任陝西固原城守營游擊;道光6年(1826),任陝西慶陽營參將,隨同陝甘總督楊遇春平定新疆維吾爾人張格爾暴動,自大河拐至回莊,戰鬥非常勇敢,因戰功顯赫,賞頂戴花翎,升任湖南臨武營參將。
清道光12年(1832),奉命隨從提督羅思舉參加鎮壓湖南瑤民起義,並輾轉湖南、廣東,鎮壓瑤民起義,賞”銳勇巴圖魯"名號, 升任寶慶協副將。
清道光13年(1833),任福建汀州鎮總兵。三年後,父病逝,王錫朋回蘆臺守孝。
清道光18年(1838)調任安徽壽春鎮總兵。
道光20年(1840年)調吳淞,協同江南提督陳化成防守吳淞要塞兩個月,曾砲擊大小英艦兩艘。王錫朋親自訓練的壽春兵,以驍勇善戰馳名,“英人聞風遠遁,數月不敢窺”。
Top
發生過程:
王錫朋極善治軍,通曉兵法,有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他心胸開闊,嚴於號令,賞罰分明,與士卒同甘共苦,以恩相待,所以士卒都樂為之所用。在平息瑤亂時途中遇雨,見一卒無傘,他叫其前來與自己共用一把傘,如此體憫士卒,使將士深為感動。故而身經大小數百戰,所向無敵。
王錫朋主張與友軍協同作戰,密切配合,休戚與共。在定海保衛戰中,上司命令他撒離定海,可當他在葛雲飛為他餞行時,聽到英軍入侵廈門的報告後,毅然決定留下協防,共同抗擊英國侵略軍。他主動要求到最危險的地方,把重火器交給葛、鄭二總兵使用,身邊只留下一些輕火器和長矛大刀。他的治軍思想和作風,令將士們十分折服,將令一出,一呼百應,“每戰皆力死”,成為一支有頑強戰鬥力的軍隊,常常令敵人“聞壽春兵即遠遁”。在對待俘虜上,他實行優待政策,凡乞求投降的,“納而撫之,不議誅”。他就是這樣重道義,因此,人們又稱他為“仁義將軍”。
定海,三面環山,北有曉峰嶺,俯瞰縣城,嶺陡絕,臨海有間道;東為竹山門,濱海,港狹水深;西為九安門,山叢疊,去海遠;南為道頭,空曠無蔽,海陸往來之要道。
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英國政府於1840年4月動用了一支包括軍艦14艘、運輸船28艘、武裝汽船4艘,共載炮540門、士兵4000人的侵華“遠征軍”,向中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舟山民兵奮起抗戰,終因敵強我弱而失敗。 6月7日英軍攻陷定海,知縣姚懷祥等殉職。
1841年3月,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處州總兵鄭國鴻率兵3000進駐定海,英軍退出。
8月12日,英兵2萬餘人大舉進犯定海,攻打竹山門,偷襲東港浦,進逼土城,均被守軍打退。 後來英軍從這里和土城登陸,三總兵率眾英勇搏鬥,浴血奮戰六晝夜,斃敵1000多人。但終因城內彈盡,援兵不到,寡不敵眾,三總兵相繼在竹山門和這裡殉難。王錫朋先身士卒,左沖右突,殺敵無數。後來,英軍大隊逼進,部屬亦先後陣亡,他不幸中炮,一腿折斷,仍手刃蜂擁而來的敵軍數人。最後,被英軍亂刀砍死。
當英軍攻上曉峰嶺後,找到王錫朋總兵的屍體,便在屍體上持刀亂砍,直至血肉模糊,辨認不清。道光皇帝得知王錫朋慘死的消息,為之動容,專門為他寫了祭文,他是三總兵中犧牲最早的一位,也是唯一屍體沒有找到的一位總兵,時年56歲。
道光在王錫朋死後,道光帝悲痛不已,按提督銜(從一品)在老家董莊祖塋安葬,並賜御碑,諡號“剛節”。
歷史影響:
王拯:公任壽春,尤得軍士心,壽春天下雄師,驍勇善戰,公所將數百人至定海,多從戰歿,罕生歸者。吾故因讀公傳,論傳所不及而並著之,以備史官採錄雲。
陳康祺:至於陳忠愍公之守吳淞,葛壯節、王剛節、鄭忠節三公之守定海,及公之守虎門,皆以同舟匪夫,援絕鼓死,結纓免冑,頹我長城。餘生庚子,世貫海東,採父老之傳聞,睹近年之世變,濡筆紀此,憤氣填膺。
趙爾巽:王錫朋,偕葛雲飛等守定海。敵至,錫朋初守竹山門,為諸軍應援,數獲勝。及敵乘霧登曉峰嶺,以無巨砲不能禦,率兵奮擊,並分援竹山,所部裨弁朱匯源、呂林環、劉桂五、夏敏忠、張魁甲先後陣歿,眾且盡,錫朋手刃數人,遂遇害。
汪浙成:血戰六晝夜的定海保衛戰是鴉片戰爭中敵我雙方參戰人數最多、規模最大、交火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同日殉國,麾下5800名守軍無一變節投降。將士捐軀、忠魂昭昭。至今竹山門上,仍然到處是一座座陣亡的無名將士合葬墓。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