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伊里布逝世
伊里布逝世
時間
1843年02月 ~ 1843年02月
地點
廣東
相關人物
伊里布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愛新覺羅·伊里布(1772—1843年),清朝宗室、大臣,字莘農,滿洲鑲黃旗人,議政大臣鞏阿岱六世孫,宗社黨首領良弼的祖父,簽署《南京條約》的中方代表之一。早年曆任通判、知府、知州、按察使、布政使等職,以及陝西、山東、雲南巡撫,在任上以清廉聞名。
道光13年(1833年),調任雲貴總督、協辦大學士,道光19年(1839年)12月,調任兩江總督。
道光20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伊里布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浙江沿海的軍事行動。其後被彈劾撤職。道光22年(1842年)3月,清朝政府重新啟用伊里布,命其協助耆英抵抗英軍,最終簽署了《南京條約》。
南京簽約後,伊里布被任命為廣州將軍、欽差大臣,負責在廣州辦理戰後事宜。伊里佈到任後,發現廣州民心不服,英國又多有逼迫。
道光23年(1843年)伊里布即憂悴而死。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敏。
事件背景:
伊里佈於嘉慶6年(1801年)中進士,授國子監學正職,後出任雲南府南關通判,歷任澂江知府、騰越知州,與當地土司保持良好關係,受到雲貴總督伯麟的推薦。
道光元年(1821年),隨從雲貴總督慶保鎮壓永北少數民族叛亂有功,代理永昌知府,不久升任安徽鳩州知府,此後歷任山西冀寧道道員、浙江按察使、湖北、浙江布政使等職。
道光5年(1825年),伊升任陝西巡撫,後又先後調任山東和雲南巡撫,以清廉聞名。
道光13年(1833年),伊里布升任雲貴總督,18年(1838年),被授予協辦大學士頭銜,次年調任兩江總督。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伊里布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浙江沿海的軍事行動。由於琦善、裕謙等人和戰不定,伊里布面對占領定海的英軍亦不主動出擊。
道光21年(1841年)正月,清朝政府命令伊里布進攻定海,恰逢英軍為佔領香港而從定海撤軍,伊里布遂上表稱收復定海,但是被斥責為“附和琦善,以兵炮未集,藉詞緩攻,致敵船遁去”,被撤去協辦大學士頭銜,交出兵權給裕謙後留任兩江總督。不久,裕謙彈劾其遣家丁張喜與英軍私自來往,達成不戰默契,伊里布被削去職務,投入監獄。
Top
發生過程:
道光20年(1840年),懿律從天津回到定海,9月6日來文,要挾釋俘,但對撤兵歸地,一語未及。次日,義律帶馬儒翰到鎮海海濱談判,伊里布與福建提督餘步雲、浙江提督祝廷彪在東岳宮設宴招待。當時,衢州守備周光壁憤於英軍軍官驕橫無忌,想要將其斬殺,被伊里布製止。懿律要求釋俘,對歸還定海,表示待釋俘後另行商辦。伊里布屈從於侵略者的壓力,向道光帝提出所謂“權宜”之策,即使英國祇撤兵一半,也不能不商量著釋放他們的俘虜,以期迅速了結。
道光22年(1842年)1月,英軍照會道光帝,雙方想要議和,必須派伊里布前去。2月,浙江巡撫劉韻珂以伊里佈為英軍所認可,奏請發至浙江軍營效力,以使英軍不再向內地進犯。重新起用伊里布的消息傳開,浙江軍民十分不滿,為此而議論紛紛。但這時道光帝已決定對英妥協求和,便賞給伊里布七品銜,交耆英帶往浙江差遣,並命奕經設法與英國交涉,不要讓他們再蹂躪地方。
同年9月,道光帝命伊里佈為欽差大臣、廣州將軍,赴粵辦理中英交涉事宜。11月6日,廣州爆發焚燒夷樓事件。道光帝即諭對人民群眾的反抗侵略鬥爭進行鎮壓,強調英國剛剛被安撫下去,邊境不能再啟戰端,並著伊里布至粵,務使英國人信服,不至於還有所藉口,導致妨礙了朝廷的撫局。當時,廣東人民反侵略鬥爭,日益高漲,愛國士紳和民眾以“舉義兵復仇”相號召,紛紛利用社學,組織人民武裝進行操練,自發地進行反侵略鬥爭,聲勢非常浩大。伊里布千方百計壓制人民反侵略鬥爭,不許百姓進攻英國人,聲稱皇帝的諭旨不可不遵,不能再次挑起衝突。他遣散壯勇,逮捕愛國知識分子錢江、何大庚入獄,激起人民更大規模的反抗。
道光23年(1843年)2月,伊里佈在廣東人民反侵略、反投降的高潮中,驚憂病死。
歷史影響:
《清史稿》:伊里布有忍辱負重之心,無安危定傾之略,且廟謨未定,廷議紛紜,至江寧城下之盟,乃與耆英結束和議,損威喪權,貽害莫挽。
許增纮:伊里布是鴉片戰爭中著名的投降派人物.他與耆英一起,在江寧議和中力主對英妥協,並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其後,他到廣州又極力壓制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對他進行歷史的批判,無疑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因為他是投降派,就任意貶斥,似乎他在娘胎裡就注定是投降派似的。對投降派的批判,也應該實事求是。如果我們對伊里布作一番歷史考察,就可以發現,在鴉片戰爭中,他第一次被授予欽差大臣去浙江查辦“夷務”期間,所確定的對付英軍的方針和採取的戰守措施,是不能一概加以否定的。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