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張際亮逝世
張際亮逝世
時間
1843年10月09日 ~ 1843年10月09日
地點
江南
相關人物
張際亮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張際亮(1799-1843)字亨甫,號華胥大夫、松寥山人,福建建寧縣溪口鎮渠村人。是鴉片戰爭時期享有盛譽的愛國詩人,與魏源、龔自珍、湯鵬並稱為“道光四子”。張際亮一生創作詩文上千卷“萬餘首”,流傳至今的還有32卷、3078首。其詩較多反映了社會現實,揭露了腐敗清王朝的政敝民貧,表達自己除弊濟民的願望。其詩作主要輯錄於《松寥山人集》、《婁光堂稿》等。
事件背景:
張際亮生於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家境清貧,“三族無仕宦者,亦無富人。”從小父母早逝,由繼母吳氏養成。幼穎異,十六歲中秀才,作《童言》一卷,“詞理警闢”,被同縣熊藉亭選入其所著文集。十八歲,李古山梓其詩集《蠶繅集》。際亮生性伉直負氣,有奇才偉志,敬慕古代奇偉之士,朋集酒酣,論事慷慨,“有如昔人,所謂生當封侯,死當廟食者。”“其為文章,長於議論,能舉前世政治得失,治亂之故,其辭氣俊偉動人,而於詩尤多激壯。”際亮兩度就讀於福州鰲峰書院,書院山長、福建聲望最高的著名學者兼詩人陳壽祺對張際亮頗為器重。他在寫給好友高雨農的信中說:“吾閩近日著作之盛,無過邵武朱梅崖之文、張亨甫之詩,皆足以雄視海內。”
道光3年(1823),台灣噶瑪蘭通判姚瑩至福州,際亮獻詩,姚瑩讚道:“何李(白)之流也!”
道光4年(1824),督學沈維嶠拔貢試第一。次年赴京朝考不中,與徐寶善、鄭開禧、黃爵滋、湯鵬、潘德輿等友善,凡“言詩者,無不知亨甫矣。”鹽運使名曾煥,“聞亨甫名,召飲,同座皆名士也”,張際亮笑他“不知自愛”,“有負天下望”。曾煥大怒,“毀之於諸貴人,亨甫以是負狂名”。留居京都三年,使他有機會更深廣地觀察、研究當時社會的種種積弊,以探求改革積習、“蠹政”之方。他說:“餘居都門三載,深觀當世之故,頗能言其利而救其弊”。
道光8年(1828),在《金台殘淚記》中,他進一步提出:“今天下之計,在用申、韓之法,核名實,嚴刑賞;用管、商之法,理財用,強軍國;若家習節儉,人懷教富,則本振而末無不舉,源澄而流無不清,蠹政者皆將自革。”
Top
發生過程:
張際亮(1799年-1843年),字亨甫,號松寥山人,福建建寧人。
清嘉慶4年(1799年)出生,父母早逝,“三族無仕宦者,亦無富人。”,由繼母養成。十六歲中秀才,兩度就讀於福州鰲峰書院。山長陳壽祺很器重他,稱其詩“足以雄視天下”,性好遊歷交往,“交遍天下士,相與夾輔。”。
道光3年(1823年),台灣噶瑪蘭通判姚瑩至福州,際亮獻詩,姚瑩讚道:“何李(白)之流也!”
道光4年(1824年),督學沈維嶠拔貢試第一,次年赴京朝考不中,與徐寶善、鄭開禧、黃爵滋、湯鵬、潘德輿等友善,凡“言詩者,無不知亨甫矣。”鹽運使名曾煥,“聞亨甫名,召飲,同座皆名士也”,張際亮笑他“不知自愛”,“有負天下望”。曾煥大怒,“毀之於諸貴人,亨甫以是負狂名”。
道光13年(1833年)上書兩廣總督盧坤,“明示夷酋,以內地舊制不准彼國之船逗留經年,……嚴則勒兵驅逐,寬則申令責散。”
道光15年(1835年)參加福州鄉試,中舉人。
道光18年(1838年),替黃爵滋起草《請嚴塞漏卮培國本》疏稿。
道光20年5月鴉片戰爭爆發後,張際亮堅持抵抗,怒斥侵略者“五月妖氛暗虎門”。
道光22年(1842年),至浙江。
道光23年(1843年)得悉姚瑩“為英夷愬江南奏劾”,代姚瑩作《獄中辨冤疏》,舊病復發,10月9日去世。林則徐《哭張亨甫》詩有“修文定寫生平志,猶訴蒼蒼塞漏卮”之句。
歷史影響:
林則徐等都認為張際亮“有經世才”(姚瑩《張亨甫傳》)。他自幼縱覽史冊,關心國事,很想成為一個像賈誼、諸葛亮、郭子儀、王安石般的英雄豪傑,但一生抑鬱不得志,又親眼目睹了沿海諸地因受帝國主義侵略軍蹂躪而民不聊生的慘狀。個人遭受壓抑的痛苦,社稷民生屈辱艱危的現狀的刺激,使張際亮一腔悲怨,從詩歌中勃鬱而出,並因此形成了他對詩歌的心理意義和社會功能的獨特看法。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