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 民國事件 -> 張際亮逝世
張際亮逝世
時間
1843年10月09日 ~ 1843年10月09日
地點
江南
相關人物
張際亮
張際亮逝世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簡介:

張際亮(1799-1843)字亨甫,號華胥大夫、松寥山人,福建建寧縣溪口鎮渠村人。是鴉片戰爭時期享有盛譽的愛國詩人,與魏源、龔自珍、湯鵬並稱為“道光四子”。張際亮一生創作詩文上千卷“萬餘首”,流傳至今的還有32卷、3078首。其詩較多反映了社會現實,揭露了腐敗清王朝的政敝民貧,表達自己除弊濟民的願望。其詩作主要輯錄於《松寥山人集》、《婁光堂稿》等。

事件背景:

張際亮生於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家境清貧,“三族無仕宦者,亦無富人。”從小父母早逝,由繼母吳氏養成。幼穎異,十六歲中秀才,作《童言》一卷,“詞理警闢”,被同縣熊藉亭選入其所著文集。十八歲,李古山梓其詩集《蠶繅集》。際亮生性伉直負氣,有奇才偉志,敬慕古代奇偉之士,朋集酒酣,論事慷慨,“有如昔人,所謂生當封侯,死當廟食者。”“其為文章,長於議論,能舉前世政治得失,治亂之故,其辭氣俊偉動人,而於詩尤多激壯。”際亮兩度就讀於福州鰲峰書院,書院山長、福建聲望最高的著名學者兼詩人陳壽祺對張際亮頗為器重。他在寫給好友高雨農的信中說:“吾閩近日著作之盛,無過邵武朱梅崖之文、張亨甫之詩,皆足以雄視海內。”

道光3年(1823),台灣噶瑪蘭通判姚瑩至福州,際亮獻詩,姚瑩讚道:“何李(白)之流也!”

道光4年(1824),督學沈維嶠拔貢試第一。次年赴京朝考不中,與徐寶善、鄭開禧、黃爵滋、湯鵬、潘德輿等友善,凡“言詩者,無不知亨甫矣。”鹽運使名曾煥,“聞亨甫名,召飲,同座皆名士也”,張際亮笑他“不知自愛”,“有負天下望”。曾煥大怒,“毀之於諸貴人,亨甫以是負狂名”。留居京都三年,使他有機會更深廣地觀察、研究當時社會的種種積弊,以探求改革積習、“蠹政”之方。他說:“餘居都門三載,深觀當世之故,頗能言其利而救其弊”。

道光8年(1828),在《金台殘淚記》中,他進一步提出:“今天下之計,在用申、韓之法,核名實,嚴刑賞;用管、商之法,理財用,強軍國;若家習節儉,人懷教富,則本振而末無不舉,源澄而流無不清,蠹政者皆將自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