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馬儒翰逝世
馬儒翰逝世
時間
1843年08月29日 ~ 1843年08月29日
地點
香港
相關人物
馬儒翰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馬儒翰(1814—1843),英國傳教士、英國駐華商務監督處中文秘書兼翻譯官。傳教士馬禮遜長子,一般又稱小馬禮遜。他熱心傳教事業,遵其父遺命修改《聖經》漢譯本,後與傳教士郭士獵、裨治文等合作,完成《聖經》新譯本。著有《英華行名錄》、《對華商務指南》。
事件背景:
馬儒翰是馬禮遜的長子,1814年4月17日出生於澳門,第二年1月21日和母親以及姐姐啟程回英國。 1820年8月23日又同她們一起返回澳門,但是不到兩年,死神就奪去了他的母親,他被送回英國接受教育。在接下來的4年裡,馬儒翰最初是在位於曼徹斯特的J.克盧尼牧師(Rev.J.Clunie)的學校接受基礎教育,後來又到倫敦附近的磨坊山文法學校(Mill Hill Grammar School)就讀。
他的父親在英國逗留兩年之後,於1826年5月1日啟程回中國時將他帶在身邊,從那時起,馬儒翰的精力主要就放在漢語的學習上了。在澳門與父親共同生活了很短的時間後,他被送到馬六甲的英華書院學習。兩年後,他又在廣州與父親重聚,並在父親的親自指導下繼續學習。
此後不久他就受僱做譯員,先是給在中國經商的英國商人做翻譯,然後又在1833年為美國政府派往交趾的傳道會做臨時翻譯。返回廣州後,馬儒翰重新為商人們從事翻譯工作,與此同時開始幫助勞累的父親,並漸漸博得外國團體的友誼和信任。
Top
發生過程:
1834年在父親去世後,馬儒翰被指定為父親的接班人,擔任英國駐華商館監督處(Superintendents of British Trade in China)的漢語秘書和翻譯官。之後不久,出於對傳教工作的熱誠和興趣,經過一番周折和努力,他曾將一名中國基督徒從牢獄之苦中解救出來,為此他不得不花了一大筆錢。
倫敦傳道會在廣州有好幾年都沒有直接的代理人,馬儒翰接受委託負責他們的事務,並且經常向他們的主管提出誠摯的建議,熱情地關注其事業的發展:在此期間他還協助印書館準備著作的出版、指導當地華人、與他們進行溝通等。
馬禮遜博士去世前不久曾表示希望兒子馬儒翰能夠承擔修訂漢語版《聖經》的工作,而且這也得到了美國聖經公會(The American Bible Society)的承諾和支持。後來,他在麥都思、郭實臘和裨治文先生的協助下,出版了新版本的《聖經》。
在1839年3月至1842年8月那段英國和中國政府之間的衝突和困難時期裡,馬儒翰一直擔任著為英國服務的重要職責,謹慎行事,令其上司非常滿意。
生病9天之後,馬儒翰於1843年8月29日因患瘧疾在澳門去世,終年29歲。
歷史影響:
在英華書院的西人畢業生中,穰熟中文、並在晚清中英外交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寫下濃重一筆者,當推英國人馬儒翰。當然,他利用精通中文之便,襄助英國侵略者與華簽訂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更多權益,這對中國而言,不啻是一種沉重災難。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