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吳其浚逝世
吳其浚逝世
時間
1847年01月 ~ 1847年01月
地點
河南
相關人物
吳其浚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吳其濬(1789—1847),字季深,一字瀹齋,別號吉蘭,號雩婁農。吳其濬不同於清代一般官吏,他對植物學與礦產學有深厚的造詣,著有《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篇》、《滇南礦廠圖略》和《滇行紀程集》等書,這些書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事件背景:
清代植物學家(1789-1847年)。字瀹齋,又字季深、吉蘭。河南固始縣人。清嘉慶二十二年狀元。先後任翰林院修纂,江西、湖北學政,兵部侍郎,並官至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福建、山西等省總督或巡撫。宦遊各地,酷愛植物,每至一處,必蒐集標本,繪製圖形,並於庭院中培植野生植物,歷時七年,將其實地考察及經歷所得之真知,寫成《植物名實圖考》一書,計三十八卷,其中所收之植物共一千七百一十四種,並有附圖一千八百多幅。書中有甚多糾正前人舛誤之處,於古代中藥本草學之發展,亦具有重要之地位。此書著成之前,先已從其所閱覽之各種有關書籍中輯錄出植物草本,亦有繪成圖形,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此二書在我國植物學發展史上有重要作用。深受中外學者之重視。
濬字拼音Jùn,音同郡。 “濬”字常被簡化作“浚”。而吳其濬有一堂兄名吳其浚,後人多將其混淆。
吳其濬在寫文作賦時常自稱“雩婁農”,但據學者考證,這並非其名號,而是“謙恭之詞”。
吳其濬,出身於官僚家庭。父親吳烜,兄吳其彥曾任翰林、侍郎、順天府(今北京)學政等官職。
道光元年(1821)其父卒,道光5年(1825)母歿。他家的住宅稱“宮保第”。吳姓氏族是前清固始縣“四大家族”之一。
Top
發生過程:
吳其濬從小好學,21歲時(1810)考中舉人,28歲時(1817)考中狀元,先後任翰林院修撰、禮部尚書、兵部侍郎等職。以後又出任湖北、江西學政、湖南、湖北、甘肅、浙江、廣東、雲南、貴州、福建、山西等省的巡撫或總督,還兼任過鹽政等高級官員,所以說他“宦跡半天下”。
吳其濬不同於清代一般官吏,他對植物學與礦產學有深厚的造詣,著有《植物名實圖考》、《植物名實圖考長篇》、《滇南礦廠圖略》和《滇行紀程集》等書,這些書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他首先編著的是《植物名實圖考長篇》,全書22卷。約89萬字。著錄植物838種。分穀類、蔬類、山草、石革、濕草、蔓草、水草、毒草、呆類、木類等10餘類,每類植物中又分許多種。吳其濬輯錄歷代古籍中有關植物的資料時,重點收錄各種植物的形態、產地、。藥性及用途等。書中著錄或節錄了一些花卉、果樹用材植物的專譜,如《芍藥譜》、《桐譜》、《菊譜》、《打棗譜》、《蠶書》、《茶經》、《牡丹譜》等。還輯錄了中國南方、北方,包括國外引進的果樹60多種。保存了大量植物學文獻,其數量超過歷代任何一種本草和植物學著作。它是研究植物學、生藥學的重要文獻。
歷史影響:
吳其濬在完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篇》的基礎上,利用去各地巡視的機會,深入調查,廣泛採集植物標本,繪製成圖,並結合歷代的有關文獻進行研究,寫出了著名的《植物名實圖考》(1848)。本書是在他死後第二年由山西巡撫陸應谷校刊的。全書38卷,記載植物1714種,分谷、蔬、山草、隰草、石草(包括苔蘚)、水草(包括藻)、蔓草、芳草、毒草、群芳(包括寄生於一些木類的擔子菌)、果、木等12類。這是一部專門記載植物,又集中反映其生物學特性的植物學專著,為吳其濬在植物學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