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胡培翬逝世
胡培翬逝世
時間
1849年11月 ~ 1849年11月
地點
安徽
相關人物
胡培翬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胡培翬(1782~1849),字載屏,一字竹村、紫蒙,清代安徽績溪人。胡匡衷之孫,胡秉欽之子。清代禮學三胡之一。嘉慶15年(1810)舉於鄉,次年赴京寓叔父秉虔處,每夜讀書必燼銀燭兩條。
1819年成進士(殿試二甲),授內閣中書,實錄館詳校,擢戶部廣東司主事。為官清正,一絲不苟,目睹戶部錢糧出納積弊,提出理財不在開捐例、加鹽價,惟在清理收支。
道光8年(1828)十月任捐納房差,揭露前任假照流弊,10年吏部追查竄稿假照案,培翬又附和乞情者奏請免議,同被降2級調用。13年復原職,後以親老而告歸,從事教育,創建東山書院。
事件背景:
胡培翬(1782~1849),字載屏,號竹村,安徽績溪人。胡匡衷之孫,胡秉欽之子。培翬於嘉慶24年(1819年)舉進士,後官至內閣中書,轉戶部廣東司主事。浮沉郎署,因無知遇而拔擢之者,故不得大顯。然其居官勤且處事密,故時人有稱其治官如治經者,一字不肯放過。
培翬幼承10代家學。後又復師汪萊、凌廷堪,學業益精,博採眾說,積四十年,著成《儀禮正義》 四十卷。摒棄時習,泯除門戶,對經書加以補注、申注、附註、訂注,毅然成為一家,是"張皇幽渺,闡揚聖緒,二千餘歲絕學也"。晚年患瘋痺病,以左手寫作,著《燕寢考》三卷、《研六室文鈔》十卷,刊行於世。
Top
發生過程:
胡培翬(1782~1849),字載屏,號竹村,安徽績溪人。胡匡衷之孫,胡秉欽之子。培翬於嘉慶24年(1819年)舉進士,後官至內閣中書,轉戶部廣東司主事。浮沉郎署,因無知遇而拔擢之者,故不得大顯。然其居官勤且處事密,故時人有稱其治官如治經者,一字不肯放過。其為人廉直,“絕不受胥吏財賄;而扶隱指弊,胥吏咸憚之”。後假照案發,司員失察者數十人,胡培翬及蔡紹江雖無所污,終因隨同畫諾,被鐫級歸里。後為東南大吏所延聘,胡培翬歷主博山、皋比、鐘山、惜陰、雲間、婁東、涇川諸書院,又自立東山書院,汲汲以引翼後進為己任。士飫其教,從學者百數十人,成材者不乏其人,汪士鐸即其佼佼者,甚為曾國藩所器重。培翬不僅引翼後進,且篤於友誼。郝懿行、胡承珙之遺書,即賴其為之付刻。培翬一生雖不得大顯,但其於學卻孜孜以求,自少至老,研幾探微,勵學不倦。
胡培翬為學,幼承家訓,頗得治學之要。按績溪胡氏,自明諸生東峰以來,世傳經學。延至培翬祖匡衷,尤精於禮,故培翬得以聞其緒言。及培翬十三歲時,從學於從祖父匡憲,獲益良多,他亦自稱沐匡憲之教最深,是知其為學淵源矣。且皖中江、戴之遺風未泯,治經者一循家法,亦對胡培翬治學影響不少。加之胡培翬博聞篤志,廣交士林學者,故其多能納諸人所長,發人所未發,卓有獨見。他曾言:“培翬年二十餘始知厲學,廣學師友,見有方正博聞之士,必就諮訪。”正是這一廣博的為學胸襟,使胡培翬得以掃除門戶之見,博採諸儒為學所長,融會貫通,建構起自己的思想框架。胡培翬幼既得祖父禮學熏陶,及其從學凌廷堪,邃精《三禮》。他又曾問學夏郎齋、汪萊,其學力益深。他如江筠、方體、胡承珙、朱蘭坡,亦對培翬多所啟益。至同他一起考定鄭康成生年之人,如陳用光、朱珔、徐璈、光聰諧、張成孫、蔣廷恩、陳奐、陈兆熊、馮啟蓁、魏源諸人,更是知己同調,為學頗能相互促進。正是濡染於這些師友的資益,胡培翬治學,日益大進。
歷史影響:
胡培翬於禮學興起之際,沿凌廷堪、阮元“以禮代理”之說而起,以家學為根底,發揚了凌廷堪禮學思想及阮元打破“疏不破注”的精神,將前此《儀禮》學成就再度深化;且其為學不標門戶,旁徵博稽,精審細擇,務於融會貫通,暢發《儀禮》大旨,遂卓然成《儀禮》學之大著作《儀禮正義》。要之,《儀禮正義》之結撰,不僅集此前《儀禮》學研究之大成,亦有力地推動了禮學演進的歷程,於後繼者多所啟益。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