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曹謹逝世
曹謹逝世
時間
1849年06月08日 ~ 1849年06月08日
地點
河南
相關人物
曹謹
資料來源:河南日報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曹謹(1787年11月5日-1849年6月8日),原名瑾,字懷璞,後改為謹,字懷樸,號定庵,清朝政治人物,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市)人。歷任直隸、福建、台灣等地知縣。在擔任福建台灣府鳳山縣知縣時,開鑿了曹公圳,擔任淡水同知時,亦曾率領士兵鄉勇擊退英國船艦,此外還有不少政績,但後遭英方控訴台灣鎮道冒功殺戰俘,因而被奪花翎,註銷所升官階。
道光25年(1845年)10月因病乞歸,返回故里,於家中去世,享年63歲。其事蹟收入《清史稿》循吏傳中。
事件背景:
曹謹出生於乾隆52年9月26日(1787年11月5日)。成長過程鮮為人知,只知師友記載他“早孤”、“其母孀守”。二十歲時參加懷慶府的童試科考,為河南學政鮑桂星所賞異,並帶往學使院讀書。
嘉慶12年(1807年)高中丁卯科河南鄉試解元,但於禮部會試屢屢挫敗。
嘉慶22年(1817年)“大挑”,曹謹列一等,候補知縣簽分直隸。歷官直隸平山、曲陽、饒陽、寧津等地知縣,署饒陽知縣時,當地正因水旱相繼,曹謹不經胥吏之手,親自訪查災情並視受災情況給予救濟,為當地民眾稱道,而在署寧津知縣時,又能整頓當地治安、照顧孤貧無依者,遂得直隸總督蔣礪堂賞識。
道光5年(1825年)補威縣知縣,任內頗有政績,被評為決獄如神,且曾整修文廟與城隍廟。
後於道光12年(11832年)調任豐潤知縣,任內曾解決有無賴打算趁當地因欠收米價翻騰時囤積糧食的事件,因威縣失察邪教,被議在京,與摯友李棠階、王𨱅談論理學,修養身心。
道光14年(1834年)捐復原官,揀發福建,委署將樂知縣,又因平山知縣任內,失察邪教被議去職。署將樂知縣共八十餘日。離去時“民遮道挽留不可數計”。送部引見降二級留任,著仍以知縣用,發回福建。臨行前摯友李棠階勸勉曹謹雲:“此番赴閩,益當堅持初志,勿嫌清貧。”
Top
發生過程:
道光16年(1836年)2月委署閩縣知縣,八月兼署福州府海防同知,初任時曹謹面見當時的布政使賀長齡,表示“願事民事,給應徵求無所闕”。 “決獄催科”、“供億長吏者”他都以體恤百姓的財力、物力。當時閩縣與侯官分別辨理總督官署中所用的磁器。侯官花費至洋銀一千圓,而閩縣只僅僅花費一百圓。官署看門的人不收,並故意將所買的磁器搗毀。曹謹因而杖打總督官署看門的廚役。並親懷器物單據及各種碗的樣式,親自呈於新任按察使張澧中。認為不論侯官所辦理是花多少錢,認為自己所寫的單據數量,就足以供廚房茶灶之用。並云:“若必求多且精,只有取之於民,非卑職所敢出也。”因而得到了閩縣士民的稱頌。福州梁拱辰評價曹謹到:“宰吾閩,有循聲,為吾邑近來第一廉能之吏。”。福州大旱,福建巡撫魏元烺設壇求雨。迎拜鼓山窯變觀音祈雨,福州省城大小官吏,都在街上跪拜迎接。獨曹謹一人屹立不拜,認為這尊窯變觀音,不是官方祀典的神祇,所以堅持不拜。
道光17年(1837年)1月26日,曹謹抵達鳳山,開始擔任鳳山縣知縣,他禮聘金門奇士林樹梅為幕僚。上任之初,即採行“清莊聯甲”,緊急招募鄉勇,交由林樹梅負責團練並且操練。不到半個月便捉到沈知事件鳳山賊首劉藍和石大山。曹謹憂慮埤頭城的安危,在林樹梅的規劃建議下,鳳山新城增築城樓六座、砲台五座、濬濠溝,以增土牆一千三百四十丈。
道光18年(1838年)9月12日,對鳳山縣匪徒張貢等數十人起義謀反,搶擄殺人,亦即時剿平。時值鳳山平原乾旱,幕僚林樹梅建議開圳引下淡水溪(即今高屏溪)之水灌溉鳳山平原(高雄平原),才能解鳳山乾旱的問題。
17年秋動工,十八年冬鳳山水利完工,曹謹上呈於台灣道。
19年春台灣道姚瑩命知府熊一本巡視鳳山水利,熊一本應百姓的請求命名為“曹公圳”,並撰文〈曹公圳記〉。任內又捐修鳳山文廟,飭令各鄉里設立義學習《孝經》、《小學》;傳孩童如能講誦給洋錢、月餅;成童能兼《易經》、《朱注》,亦分別給賞賜。在鳳山、淡水廣推基層教育,閩撫丁日昌奏曰:“海外知讀書自此始”。幕僚除林樹梅之外,還禮聘侯官人蔡徵藩來台,兼主講鳳儀書院。淡北文甲(學海)書院,因為種種的原因,始終未能建成;一直拖到道光23年(1843年)曹謹捐俸續成。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前往的明倫堂,宣講聖諭,教化百姓。又憂谷多價賤,農民的生活無以為繼,修鳳山倉廒以貯藏之。因政績卓越,道光20年(1840年)11月21日奏升淡水同知。
道光21年(1841年)7月1日卸任鳳山知縣。離任前,鳳山北部大旱,囑歲貢生鄭蘭(興隆里人)、附生鄭宣治(赤山里人)開鑿新圳,宣治積勞成疾。病革時,囑其弟增生宣孝續成之。
道光24年(1844年)完工,仍命名“曹公新圳”。
歷史影響:
曹謹愛民民愛離任將樂、閩縣、鳳山、淡水時、紳民遮道泣送、臥轍攀轅,鳳山更是“祖餞者至數千人”,號稱台灣史上空前所未有。文甲書院(學海書院)刊祝壽詩集《百壽詩錄》以歌頌其德政。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