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方東樹逝世
方東樹逝世
時間
1851年11月 ~ 1851年11月
地點
安徽
相關人物
方東樹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方東樹(1772年—1851年),清代中期文學家及著名思想家。男,生於清高宗乾隆37年。字植之,別號副墨子。安徽桐城人。他取蘧伯玉五十知非、衛武公耄而好學之意;以“儀衛”名軒,自號“儀衛”老人,故後世學者稱儀衛先生。
方東樹幼承家範,聰穎好學,十一歲時仿效范雲,作《慎火樹》詩,鄉里前輩莫不驚異讚歎,稍長從師姚鼐,好為深湛浩博之思,為姚鼐的得意門生,譽為姚門四傑之一。但連應鄉試十餘次,均告失利,至道光7年宣告不再應試。
四十歲以後,不欲以詩文名世,研極義理,而最佩服朱熹。每日雞鳴即起至深夜,嚴寒酷暑,苦讀精研不斷間。哪怕安睡枕上,偶有心得,即披衣省覽,執筆錄之。乘船江上或坐車路上,憂慼病患之時,只要心有所疑,事有感悟,注時日以記,無一日懈忌。學業大進,說經孝史,詩文小學、浮屠老子、雜家之說,無不探跡扶微,析非審是,博而有要,約而不疏,曾說:“立身為學,固以修德製行,內全天理為報,而於人世事理亦必講明通貫以待用。”他常對弟子說:“讀書人不耕不織,卻食有米,穿有衣,不免有愧于心。只有讀書明理,勤於寫作,著書立說回報社會,為民服務,才能無愧于心。”
事件背景:
上世明代洪武年間,有名叫方芒者,由婺源遷入桐城魯谼,代有潛德,世人稱為魯谼方或獵戶方。明清兩朝桐城有五大姓氏,即張、姚、馬、左、方。方氏又分三支:桂林方、魯谼方和會宮方。所謂“桂林”即折桂入翰林之意,亦有折桂如林之說,讀書做官,人文鼎盛,最為顯赫,以方孔夫子、方以智和方苞等人為代表。魯谼方則不然,該族其本上農制耕為主,守獵為副。讀書從教者有,高官顯爵者無。方東樹高祖方睃,號竹圃,酷愛讀書,嗜學如命,在他倡導下,族人棄獵從文漸成風氣。他延名師,以古學教子,累世遂以學行聞名於世。曾祖方澤,乾隆優貢生,八旗官學教習,候選知縣。祖方訓,處士。父親方績,縣學生,有著作行世。
乾嘉年間,海內學者兢言考澄,名曰漢學,穿鑿破碎,迷失大道,尤喜攻程朱理學。當時名公巨卿、高才碩士數十餘人,遞相祖述,風行一時,氣焰極盛。其間有心批駁者,然因讀書未博,入理未精,終不敢昌明其先。為捍衛程朱理學,姚鼐挺身而出,力排眾議,著文辨之,然其風未已。方東樹便含憤著《漢學商兌》,旗幟鮮明地“正其違謬”,說:“為漢學者,惟取漢儒破碎,穿鑿謬說,揚其波而汩其流,抵掌攘袂,明目張膽,惟以詆宋儒攻朱子為急務,不知學之有統,道之有歸,聊相與逞志以驚名而已。”是書於道光十一年刊行,方東樹名聲大震。自此,漢學家詆誣程朱之風始漸平息,學風始回歸正軌。近人梁啟超評《漢學商兌》說:“其文辭斐然,論鋒敏銳,所攻者間亦中癥結。”
Top
發生過程:
方東樹為人極富有同情心、重情感。姚鼐逝世數十年,每與他人言及恩師,常落淚不止。族戚交遊門人中,有疫病患者,憂慼至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與人言淚隨聲落。自奉極菲而遇人則厚,兇歲災年則自己節衣縮食以周濟貧窮。姚瑩左遷入四川,見方東樹家貧窮不能自給,臨行前給銀數百兩以維持生計。後聞姚瑩出使西藏乍雅,歷經艱辛,方東樹把銀兩如數送還至姚瑩家。
方東樹一生以授徒為生,客遊四方,主講席,及家居時,凡以詩文求教者,知無不言,既告之法,必勸進以古人務求之義,遇事據理直論,廉介剛毅,是非分明,常面折人非,因此頗招人怨。有某縣令仰慕方東樹文名,以重金求方東樹為其父撰寫墓誌銘,方東樹深知其人貪鄙,說:“我家貧,確實需要銀兩,但人品文德更重要。”縣令懷恨在心,藉機生事,揚言要使方東樹下獄,他毫無畏縮。
方東樹,字植之,桐城人;宗誠,字存之,從兄弟也:皆諸生。東樹曾祖澤,拔貢生,為姚鼐師。東樹既承先業,更師事鼐。當乾、嘉時,漢學熾盛,鼐獨守宋賢說。至東樹排斥漢學益力。阮元督粵,闢學海堂,名流輻湊,東樹亦客其所,不苟同於眾。以謂:“近世尚考據,與宋賢為水火。而其人類皆鴻名博學,貫穿百氏,遂使數十年承學之士,耳目心思為之大障。”乃發憤著《漢學商兌》一書,正其違謬。又著《書林揚觶》,戒學者勿輕事著述。
東樹始好文事,專精治之,有獨到之識,中歲為義理學,晚躭禪悅,凡三變,皆有論撰。務盡言,惟恐詞不達。年八十,卒於祁門東山書院。他所著有《大意尊聞》、《向果微言》、《昭昧詹言》、《儀衛軒集》,凡數十卷。東樹博極群書,窮老不遇,傳其學宗誠。既歿,宗誠刊布其書,名乃大著。
歷史影響:
著《漢學商兌》,以攻考據家之失,嘗遊粵東,值禁鴉片,著《匡民正俗對》,陳禁之之道,鴉片戰起,著《病榻罪言》,論御之之策,皆不用。東樹古文簡潔,涵蓄不及鼐,能自開大以成一格。著有《儀衛軒文集》十二卷,及詩集、《昭昧詹言》、《老子章義》、《陰符經解》……等十餘種,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