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黃開基逝世
黃開基逝世
時間
1856年03月 ~ 1856年03月
地點
重慶
相關人物
黃開基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黃開基(1790~1856),字自堂,清重慶府永川縣五間鄉人,清抗英將領。
清乾隆55年(1790)生,咸豐6年(1856)逝世。
事件背景:
清道光2年(1822)中舉,分發福建省,以知縣試用。黃開基在代理福建平和知縣時,領導人民築堤防洪,群眾為了紀念他,把這道防洪堤取名“黃公堤”。
道光20年補任台灣彰化知縣,因多次捕獲海盜有功,升同知直隸州。
道光25年,代理台灣鹿港同知並兼彰化知縣,後調署淡水。
咸豐元年(1851),黃開基升任台灣府知府,不久加道台銜。這時,黃開基已積勞成疾,患吐血病,遂辭官還鄉。
黃開基在福建為官16年,對人寬厚公道,處理案件及時,他走到那裡,就增加贍老撫幼經費,設育嬰局,興辦學校,對貧困學生給以補助,深受群眾愛戴。黃開基67歲時病逝於永川縣五間鄉故宅,葬五間盤龍橋,後人尊他為“台灣公”。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率軍在台抗擊英軍,取得擊沉英艦“阿納號”的戰績。
道光末期,經歷了康乾盛世後的清朝,漸顯衰頹之勢,內憂外患,民不聊生。
道光20年(1840年),黃開基補任台灣彰化知縣,後升用同知直隸州。此時,林則徐禁煙不久,中英和議破裂。英國乘機砲擊廣東,強佔港口,很快將戰火蔓延中國沿海各商埠。同時,派出軍艦和兵船,在台灣海域騷擾窺伺。
Top
發生過程:
道光16年(1836年),黃開基代理福建平和縣知縣,剛平定內亂不久,又迎來了洪澇的考驗。當年,台海地區突發洪災,來勢兇猛,為數十年所罕見。眼看平和縣百姓將遭滅頂之災,黃開基心急如焚,身先士卒,帶領當地群眾築堤防洪。當初平和縣的鬧事者,已被黃開基派去駐守邊防,因多次擊退海盜,暫無外侵之憂。於是,主動帶領防衛人員一起返回縣城,懇請官府批准他們參加抗洪搶險,自救家園。黃開基頗為感動,欣然應允。 “人心齊,泰山移”。在黃開基的帶領下,平和縣內很快就新築了一條防洪堤,成功抵抗住了洪水吞噬。據載,“當年,周邊縣城皆遭洪災,民眾流離失所,唯平和縣及時修堤,安然無恙”。平和縣的百姓為感謝黃開基的大恩大德,把這道防洪堤取名為“黃公堤”,以示紀念。
道光25年(1845年)正月26日午刻,台灣鹿港陡然發生6,5級地震,共塌民居4200餘戶,壓死百姓380餘人。台灣鹿港地震後,黃開基火速籌集藩庫銀兩五千兩,賑濟災民。並委令試用縣丞黃體元解在台灣,並委署鹿港同知會同該縣赴受災各處,確勘倒塌民房,按“有力、無力、瓦房、草房”等不同標準,照例核實散給。眼見賑濟資金不足,黃開基慷慨解囊,毅然捐贈薪俸,資助災民。
道光28年(1848年),台灣淡水義遭遇大水災,百姓流離失所。黃開基再次捐贈薪俸,與災民同舟共濟,維護了轄區安定。
歷史影響:
黃開基出身農村,系“湖廣填四川”之移民第二代。幼時就讀永川石筍山下的百花園私塾,啟蒙受教於飽學隱士“代無裔”。黃開基自幼勤奮好學,尊師重教,文采出眾,敬尊孔孟之道。道光2年(1822年),就考中舉人。做官以來,黃開基每到一地,均大力弘揚文化,積極興辦學校,資助貧困學生,深受群眾愛戴。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