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楊以增逝世
楊以增逝世
時間
1855年12月 ~ 1855年12月
地點
江蘇
相關人物
楊以增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楊以增(1787~1855) 清代藏書家。字益之,號至堂,別號東樵。聊城縣城裡(今屬聊城市東昌府區) 人。出身詩書世家。 17歲入縣學。
道光2年(1822)中進士。初在貴州任荔波縣知縣、後任松桃直隸廳同知、貴陽府知府。其間,在清理積壓公文中,發現一個賄賂頂兇、錯殺無辜的疑案,即查明案情,重新審處,懲辦原兇,為受害者昭雪。
楊以增一生熱愛藏書。早在讀書時即秉承父業立志藏書。
道光5年(1825),開始收藏宋、元珍本秘籍。步入仕途後,多次易地任職,廣交文士,接觸和收集許多珍本古籍,道光18年(1838)為父守喪,家居時開始建“海源閣”藏書樓。
1840年(道光20年) ,家居為父守喪時得到文學家梅曾亮、包世臣協助,籌建藏書樓,取《學記》中“先河后海”語,為藏書樓取名“海源閣”。
事件背景:
嘉慶24年(1819)舉人,道光2年(1822)進士,後赴貴州先後任荔波、貴築知縣,興義、貴陽知府,再任廣西左江、湖北安襄荊鄖道員。河南開歸陳許道任職。在河南時,每逢黃河汛期,便率眾督促加固堤壩,視察汛情,使當地百姓免受水患。後升任兩淮鹽運使、甘肅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在陝西時,與陝西巡撫林則徐友誼甚篤。
道光18年(1838)為父守喪,家居時開始建“海源閣”藏書樓。服闋,調任河南開封陳許道員,後轉任兩淮鹽運使、甘肅安察使。升任陝西布政使、陝西巡撫,後又代理陝甘總、江南河道總督。為官先重教化,後施刑政,人稱有“兩漢循吏風”。諡號“端勤”。葬於聊城城西田家莊。
道光29年(1848)升為江南河道總督兼漕運總督。
咸豐5年(1855)卒於於江蘇清江浦任所,
Top
發生過程:
楊以增收集、購買書籍時,特別注意鑑別書籍的真偽和收藏價值,大多經過梅曾亮、高均儒、吳熙載等文人、鑑賞家的鑑別,因此,所收購書籍大都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涇縣包世臣結為文字交,後又聘請包世臣入其幕府,為他鑑定古書、字畫。先後所收書達10餘萬卷,藏書樓為“海源閣”,取“涉海而能得所歸者”之意。樓上藏宋元精槧,樓下為宋、元、明和清初版、殿版、手抄本;另將帖片、古物、字畫貯於閣的後院,凡五間,皆至充棟。另闢有“宋存書室”,因得宋版書《詩經》、《尚書》、《春秋》、《儀禮》、《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遂稱“四經四史之齋”。咸豐年間,江浙藏書家多不能自守,他乘機購得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大部藏書,又得鮑氏“知不足齋”、秦氏“石研齋”、惠氏“紅豆山莊”、方氏“碧琳瑯館”藏書以及江都汪容甫、海寧陳仲魚、陽湖孫淵如、大興朱竹君等海內名家部分藏書,並藉主管河道之便,用糧船運至魯,由此改變了我國藏書以江南為中心的格局,成為中國藏書史上與江南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摟”並峙,時稱“南瞿北楊”。
子楊紹和撰有《楹書偶錄》,刊有《海源閣叢書》,江標為其《宋元本書目》作序,洵一時之盛。藏書經楊紹和、楊保彝至楊敬夫,1930年被軍閥、土匪掠劫損失大半,流散於他人者亦不少。經王獻唐等人整理,歸於濟南市圖書館。陳登原在《古今典籍聚散考》中考其聚散流亡甚詳。傅增湘著有《海源閣藏書紀要》。
歷史影響:
藏書印有“楊東樵讀過”、“東郡楊氏鑑藏金石書畫印”、“關西節度史”、“楊氏伯子”、“至堂”、“瀛海遷班”、“四經四史之齋”等數十枚。著《退思廬文存》,後人輯有《楊端勤公奏疏》。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