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吳式芬逝世
吳式芬逝世
時間
1856年10月08日 ~ 1856年10月08日
地點
山東
相關人物
吳式芬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吳式芬(公元1796年-1856年),字子苾,號誦孫,海豐(今無棣)縣人。
嘉慶元年丙辰年2月24日,生於京師。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清道光進士,官至內閣學士,生平專攻訓詁之學,長於音韻,精於考訂,凡鼎彝、碑碣、漢磚、唐鏡之文,皆拓本收錄。懂古代繪畫和書法,善鼓琴,愛作詩。平生著述有《金石匯目分編》、《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雙虞壺齋日記八種》、《海豐吳氏雙虞壺齋印存》、《<寰宇訪碑錄>校本》、《唐宋元明人摘句》、《綴錦集》、《陶嘉書屋詩賦》等。吳式芬還是封泥的最早發現者和研究者。
事件背景:
著名《捃古錄》(二十卷,共錄自商周至元代金石文18128種)和《捃古錄金文》(三卷九冊,共考釋商周至元代有銘文的鐘鼎彝器1329件)兩部金石學名著,對金石文著錄之多和詮釋之精均超過前人,為清末以來的金石學家所推崇和引證。所收明睢陽袁樞(袁可立子)家藏《宋榻聖教序》和《摹沉石田贈吳匏庵行長卷》等俱為天下名品。他憑藉對古代歷史和古文字的深邃造詣,斷定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印範”的鈴有印章的土塊就是秦漢魏晉時期的封泥,並對其進行收藏和考釋。後與另一位封泥的收藏者、山東濰縣陳介祺合撰《封泥考略》十卷,著錄了兩家所藏的封泥。 《封泥考略》一書,是研究封泥最早的一部專著,收錄秦漢官私封泥849枚,逐枚考釋,對研究秦漢官制、地理以及秦漢篆刻藝術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吳式芬祖籍海豐,科舉世家。吳家以“一方望族”著稱齊魯,有“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之稱。自清順治至宣統,十朝皆列科名,九世累遺典籍;掇英擷秀科甲如林,名宦賢卿方伯聯第,素有“七巡撫、八侍郎、九封光祿,三翰林、五資政、十朝邦禁”之美譽。從吳氏十世祖光祿大夫吳永孕,到十九世孫中憲大夫吳峋,科貢舉人20名,進士9人,家乘寶印為“祖孫父子兄弟叔侄進士之家”。
Top
發生過程:
清金石收藏家、藏書家。字子苾,號誦孫。山東海豐(今無棣)人。
道光14年(1834)中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西南安府知府、廣西、河南按察使、直隸、貴州、陝西布政使、提督浙江學政、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後贈光祿大夫。
咸豐6年丙辰(公元1856年)六十一歲。
是年,為達受自編年譜《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作序《題六舟金石書畫編年錄》:“善摩拓鐘鼎。則肖形會影,無弗工也。其於搜羅古刻,則山陬海澨,無弗及也。其於書,則篆草飛白,畫則潑墨傳採,無弗精也。……自記其遊踪,复羅列其所見,閱歷甚富,考訂亦詳,讀是書可作上人之年譜觀,亦可作上人之訪碑錄觀。”此序作於咸豐6年(事見來新夏著《近三百年人物年譜知見錄》、《海豐吳氏文存》及梁廷燦著錄《年譜考略》)。是年二月,買舟北歸,四月抵海豐。自浙歸途中過淮,造訪丁晏家。丁晏在《頤志齋感舊詩·吳子苾侍郎》小序云:“餘在都往還頗密。自出為浙江學政,以病乞歸,過淮猶造訪餘家。歸後旋卒。 ”是年,許瀚助其編撰《捃古錄金文》,成初稿。 《捃古錄金文》匯集各家考釋文字,並撰案語七十餘條。各器圖像下文字或親撰,或用各家釋文。8月初9日,授光祿大夫。誥稱:“吳式芬藝苑鴻才,禁林碩望;早登華貫,久推玉尺之英;副領容台,雅稱冰衡之美。淑民風於清遜,彰國教於與休明。特煥殊榮,以昭新渥。”10月初8日卒。
歷史影響:
長於音韻訓詁之學,對經史考訂有精湛見解,精於金石。從政之暇,蒐集金石器物,撰寫《捃古錄》,《捃古錄全文》兩部金石學專著,《捃古錄》20卷,著錄商周至元代器物18 000餘種,是清代金石目錄書中收錄資料最多的一種。又薈萃金石目錄,分州縣編次為《金石匯目分編》。書中將現存者列為已見,未見者註明見某書,列為待訪。凡古今金石書籍,採錄甚博。已刻者10卷。著書甚多,現原稿多數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吳氏家族著述頗豐,有“家乘萬卷”之稱,與濰縣陳介祺並冠齊魯。著《封泥考略》、《雙虞壺齋藏器目》、《陶嘉書屋鐘鼎彝器款識目錄》、《陶嘉書屋詩賦稿》等。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