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臺北州廳
臺北州廳
時間
1915年05月01日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森山松之助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臺北州廳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之行政中心,位於台北市樺山町。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大正4年(1915年)竣工,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建築。現全部建物為中華民國監察院之辦公廳舍。
事件背景:
日治初期(1895年)將台灣劃分為三縣一廳開始,經歷多次變革後,一直到1920年的五州二廳(1926年增加澎湖廳變成五州三廳)。而日本最後殖民台灣的行政劃分方式,的確影響了國民政府在台灣光復後的地方行政區域規劃。而日據時期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同隸屬於台北州轄區,由「台北州廳舍」負責管轄。
「台北州廳舍」(監察院)的設計者為森山松之助(1870-1949),而同時期的「台中州廳舍」(今台中市政府)、「台南州廳」(今台南市政府),亦為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森山在1906年抵台,任職於總督府營繕課科長,大量運用西方巴洛克式華麗、多變、自由的建築風格,把樣式建築(style)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也是目前台灣留存官署廳舍與公共建築中作品最多的一位。
而台灣在1900年到1911年期間,吸引許多日本年輕一代的建築師(註),受聘到台灣總督府營繕課任職。而這群優秀建築師正是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1889年)改革中赴歐求學,受 西方後文藝復興洗禮的日本新生代建築菁英,但由於當時日本的本土尚無法接納複製歐洲的樣式建築,於是台灣遂成為這一群建築師實現樣式建築的天堂。而1919年台灣總督府的完工後,也正代表著樣式建築(style) 無法被超越的巔峰,更劃下了一條無形的中止界線。
Top
發生過程:
約略的市區改正後,臺灣總督府於1930年代期間,陸續完成了臺北做為臺灣政經中心所需的軟硬體建設。而這些包含各主要機關的官署廳舍建設,大量公學校設立也促成了臺北市範圍向外擴充,而此擴充則以南北向及城東為主。
1915年(大正4年)竣工後,做為臺北廳之辦公廳舍,1920年(大正9年),台灣行政區改制,廳舍轉由臺北州使用至大戰結束。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臺北州廳舍先成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辦公廳舍之一。
1947年(民國36年)3月1日成為臺灣省政府第二辦公廳,由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和臺灣省政府衛生處使用。
1957年(民國46年)6月,臺灣省政府遷移至南投縣南投鎮中興新村後,此處改設臺灣省政府臺北聯絡處,並擴建第二期房舍由臺灣省漁業局使用;1958年(民國47年)8月,改由監察院使用至今。1998年(民國87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第二期房舍則由臺灣省漁業局繼續使用至2000年(民國89年)11月6日才轉交監察院使用。
主要出入口處也是主體建築的交點,成拜占庭式圓盤頂,多開了小窗增加外觀變化及內部採光,兩側佐以圓頂衛塔烘托出入口的威嚴與肅穆,呼應中央圓盤頂又配合修飾轉角。
山牆形式多變化,有破縫山牆、圓形山牆等。
三樓屋頂開老虎窗,二樓為方窗,一樓為圓拱窗,出入口一樓又加開了牛眼窗增加採光。
歷史影響:
由日本人組成的該政府或其所轄臺北地方政府於治理臺北初期,先將原本佔領城內清代留下的土地與建築,如舊有街屋及重要官署衙門,加以興建屬於總督府或日本新移民的所屬機關建築及住宅,並移民大量的政府官員家眷入臺北城內。這區域包含當時西門街、府後街,一方面拆毀舊有建設,另一方面建造包含臺灣總督府、臺灣銀行、臺北州廳、專賣局等官署廳舍。而這些大多位於臺北城內的建物,通常華麗寬敞且結構堅固,其使用狀態甚至沿用到二戰戰後,也提供臺北於戰後的復甦資本。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