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永樂國小
永樂國小
時間
1896年07月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伊澤修二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臺北市大同區永樂國民小學,簡稱永樂國小,是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66號的一所公立小學,與太平國小隔路相望。
永樂國小原本為太平國小西校區,太平國小創立於1896年(日治明治29年)7月,為臺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國民小學之一。1930年(昭和5年) ,西畔舊校舍撥給新設立臺北市永樂公學校使用。
事件背景:
永樂國小的前身為台北國語傳習所,創立於1896年(日治明治29年)7月。
明治30年11月(1897)兼設乙科生 即公學校前身並於永樂町五丁目五九番地設分教場。1898年(明治31年),廢止國語傳習所與各地分教場,創校依照日皇敕令第一七八號台灣公學校創設及府令第七十八號台灣公學校規則,於明治31年10月1日(1898年)。成立大稻埕公學校。
1909年(明治42年),因闢建延平北路,校地一分為二,東校區成立大稻埕第一公學校(今太平國小)。
1910年(明治43年)4月,西校區(即此校現址)設置大稻埕女子公學校,為今蓬萊國小前身。
1917年(大正6年)6月,今蓬萊國小校舍落成,大稻埕女子公學校遷移;此校原址改為專收男生,改名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為今日新國小前身。
1920年(大正9年)9月,日新國小校舍落成,大稻埕第二公學校遷移。
1925年(大正14年)4月,此校原址成立大橋公學校,次年9月遷移至今大橋國小校址。
1930年(昭和5年) ,西畔舊校舍撥給新設立臺北市永樂公學校使用。
Top
發生過程:
昭和5年(1930)4月,此校現址正式創立永樂公學校,招生3班,學生人數172人,並由太平公學校校長中野勝馬兼理校務。
昭和6年(1931)此校兼設高等科,永原光義任校長。
昭和7年3月(1932)高等科第一屆畢業。
昭和10年3月(1935)高等科廢止,稻田清任校長。
昭和11年3月(1936)高小第一屆畢業。
昭和16年4月(1941),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殖民政府為使臺灣人徹底日本化,將外地的臺灣轉變成本土,因此推行皇民化教育政策。
昭和16年3月(1941)修訂「臺灣教育令」,初等普通教育改依「國民學校令」,將小、公學校一律改稱國民學校。此校校名改為臺北市永樂國民學校。仍由稻田清任校長。
1945年(民國34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接收委員吳滄鍙擔任戰後首任代理校長。
1946(民國35年)2月,校名改為臺北市延平區永樂國民學校。同年3月調任葉士蜅為代理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9月,創立附設幼稚園。
1947(民國36年)3月派任葉士蜅為校長。
1948(民國37年)9月派任林清南為此校校長。
1952(民國41年)4月派任陳清吉為此校校長。陳美瑩為幼稚園主任。
1963(民國54年)9月派任李金蟬為此校校長。
1968年(民國57年)9月,改制為臺北市延平區永樂國民小學。
1989年(民國78年)3月,因應行政區劃調整,改為臺北市大同區永樂國民小學。
2011年8月1日幼托整合此校附設幼稚園改名為臺北市大同區永樂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
歷史影響:
本校依據台北市教育發展綱領、學校資源特色,共譜學校願景,經91年1月17日本校校務會議修訂本校的願景:『打造一個尊重關懷、團隊合作、創新精進的學習園地』。以期勉全體同仁共同為永樂營造學生快樂、教師歡喜、家長信任的學校;培育出尊重生命,有智慧具感性,有國際視野、具鄉土情懷,身心充分發展的永樂兒童。
根據上述學校的願景---「打造一個尊重關懷、團隊合作、創新精進的學習園地」的內涵,以及所摯畫三個層面的「學校理想圖像」---兒童圖像、教師圖像、家長圖像。本校總體營造之構思面向,提出本校中長期發展及經營目標,並作為各處室推展行政業務,各學年段構思教學設計,以及各學習領域建構與發展相關課程之重要參照依據。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