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交大
交大
時間
1896年12月06日
地點
新竹
相關人物
盛宣懷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國立交通大學(英語: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簡稱交大、NCTU、新竹交大,原建於上海市,後復校於新竹市,為一所研究型大學。該校主要目的為培育工程(Engineering)、科學(Science)及管理(Administration)方面的人才,此宗旨現於交大校徽上的E、S、A。
交通大學前身為1896年由盛宣懷創立於上海市徐家匯的南洋公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歷多次遷校及改組。於國共內戰後,上海原址改組為上海交通大學,並於1958年由教育部選定新竹市為交通大學復校後校址,復校後校址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及國立清華大學相鄰。今日的國立交通大學,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成員,主要發展領域為電子、資通訊及光電等,為臺灣知名院校之一,曾一度與國立清華大學洽談合併事宜,但因新校名稱問題而破局。
位於新竹市的交通大學也同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並稱「飲水思源 五校一家」,代表五校皆系出於上海。飲水思源紀念碑也為各校的精神團結的象徵之一。
事件背景:
1896年(光緒22年),於上海設立南洋公學,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早創辦的大學。當時中國教育風氣漸開,提倡新政的辦理輪船電線事務大臣盛宣懷便決定於上海創設南洋公學。隸屬於招商局和電報局,校內設置了師範學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公學首任督辦為盛宣懷本人,總理則為何嗣焜,是交通大學的滬校。於1905年改名為「商部高等實業學校」,1906年改稱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校」,1911年改稱為「南洋大學堂」,1912年改稱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Top
發生過程:
1920年(民國9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以交通部所屬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及北平郵電學校四校散居各地,管理困難。決定於1921年4月統一學制,統稱交通大學。而分稱各校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滬校)、唐山學校(唐校)、北京學校(平校)。而在上海的分校也曾被賦予「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交通部南洋大學、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等校名稱呼。1926年設立「工業研究所」。
國立交通大學
對日抗戰八年時期,交通大學滬校因租界淪陷,因此於遷往重慶,稱之「交通大學重慶分校」,之後隨著對日抗戰勝利,由重慶遷返上海。遷回上海後,1937年與全國各大學一同改隸教育部,稱國立交通大學,並成立理、工、管理學院。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交通大學由上海市軍管會高教處接管,中華民國政府的國立交通大學校務則被迫中斷。
美國交通大學同學會的趙曾玨有鑑於核子科學已由國立清華大學成立的原子能研究所開始發展,但是與核子研究極其相關之電子研究則尚付闕如,力倡在臺成立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於1958年6月1日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設立博愛校區),由當時的教育部科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熙謀兼任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1961年,交大自製電視發射機試播成功,為中華民國電視廣播之始。1962年,於校慶上公開展出臺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並正式啟用。1963年,交大成功裝設臺灣第一部固態雷射,並著手研發真空管,及自製電晶體。1964年,恢復招收大學部,增設電子物理學系及電子工程學系,同年,設立半導體實驗室。1965年,成功研製臺灣第一批電晶體,與自製氦氖氣體雷射及積體電路。
歷史影響:
交通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四所研究型大學於2002年獲准共組的臺灣第一個大學系統。目前,臺聯大四校推動中的合作項目包括:合聘教師、相互承認學分、舉辦聯合招生、校際轉系及跨校修讀輔系或修雙學位、合辦跨校之研究所及研究中心、共享圖書及貴重設備之資源。短期目標為整合四校之行政、教學及研究資源。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