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時間
1906年04月01日
地點
南投
相關人物
端方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簡稱暨南大學、暨大,是中華民國一所國立綜合大學,前身為清末設在南京的「暨南學堂」,以及1927年改制的「國立暨南大學」,是華僑教育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學校,1995年以在台復校名義在台灣南投縣埔里鎮建校,是台灣海拔最高的大學,海拔約665公尺。現設有人文、管理、科技、教育等四個學院。
事件背景:
清光緒32年(1906年),逢庚子後新政,兩江總督端方從歐洲考察憲政歸國後,上書光緒皇帝「南洋各島及檀香山、舊金山等處僑民」,以「宏教澤而係僑情」。在南京薛家巷成立專門學堂,取《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之意,命名為暨南學堂。
1907年2月底,第一批華僑學生21人抵達南京。3月23日,暨南學堂江寧府城內薛家巷正式開學,首任堂長鄭洪年。
1908年,改辦中學,鄭氏他調,由楊瑞昌任堂長。
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暨南中學無人主事而被迫停辦。
至民國6年(1917年)11月1日才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派黃炎培等規復辦暨南學校。
1918年3月1日,暨南學堂更名為國立暨南學校,由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中華學校校長趙正平任首任校長,設師範、商業兩科。隔年中學科正式成立,三年級以上設文、理兩科,商業設商業科。
1921年,商業特科遷至上海徐家匯,國立暨南學校與東南大學合辦中國第一所商科大學國立上海商科大學,並規劃新校舍於上海真茹。
1922年,商科大學獨立,女子部亦籌備成立。
Top
發生過程:
1923年,暨南學校成立大學部,男生部遷上海真茹新落成的校舍,女生部仍留南京。
1924年,江浙戰爭起,商科大學三四年級暫行緩辦。
1925年春,戰爭平息,商科大學恢復,擴充商科大學為五個系,學生增至五百餘人,第一屆商科大學舉行畢業典禮。
1927年南京女生部併入上海真茹,改組為國立暨南大學,原有大學部商科則改制為商學院。
1931年春,設置董事會,推林森、孫科、陳立夫、孔祥熙、宋子文、馬超俊、余井塘、吳鐵城、鄭洪年、陳耀桓、蕭佛成等十一人為董事,1932年春,日軍犯境,留院學生悉數遷往蘇州,中學部借蘇州工專開學,大學部則暫租上海赫德路及新開路洋房作為臨時校舍,避難粵留學生亦假中山大學與廣州師兩校校舍授課,三處學生共計一千七百餘人,戰後真茹校址損壞不堪,組織戰後整理委員會,規劃復興,九月滬、粵、蘇三處學生遷回真茹上課,同時教育學院與法學院奉令裁撤,留文理商三院。
1936年,增設中國現代問題講座,派員赴南洋考察僑教狀況,並訪問僑生家屬。
1937年秋, 抗戰期間,該校因鄰近戰火線,奉令佔遷租借。
1938年與1941年12月8日先後播遷至上海公共租界與福建建陽之文廟,10月開始招收文、理、商三院九系新生百餘人,1942年六月全部遷閩,並呈教部取消分校名義,該校改遷建陽。
1945年4月,組織復原委員會,擬定復原計畫,作戰後復原準備。抗戰後組織遷校委員會,何校長先行赴滬,設上海辦事處,主持遷校,真茹校舍蕩然無存。抗戰結束後,國立暨南大學遷回上海另覓校址復課,隔年購買潤德坊樓房二十棟,以為教授宿舍,先修班則以校舍不敷,暫行復辦。1949年6月,國立暨南大學由中共政權接收,同年8月20日,因上海淪陷與物質缺乏之故,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表軍教字第一號命令,將暨南大學文、法、商及理學院分別併入復旦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地理學系併入南京大學(原中央大學),人類學系併入浙江大學,暨南大學停辦。圖書館藏書於1951年分別調給華東師範大學和復旦大學。
歷史影響:
暨大目前有超過60個社團,類別包括服務性、聯誼性、學藝性、音樂性、體育性、自治性社團等。學生可以在學生活動中心從事各種社團活動或舉辦競賽、演出,營火場則可從事辦營隊、烤肉等規模大的活動。學校通常對社團舉辦服務學習活動較為支持,例如從事社會服務的平日或寒暑期各類型營隊、具有環安衛宣導意義的專題演講及座談,或者是回饋社區的藝術表演等。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