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台神
台神
時間
1872年04月
地點
陽明山
相關人物
馬偕
資料來源:台灣神學院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台灣神學院是一所在臺灣的基督教神學院,簡稱台神,隸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神學院之創校可追溯至馬偕博士於1872年在淡水創立的逍遙學院(對於台灣神學院的這點官方說法必須存疑,因為逍遙學院其實並不是固定的學院,應該稱為巡迴傳道班。有固定學校的時間是1882),曾一度遷往台北市中山區雙連,現址位於陽明山。這所學院提供學士學位、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
事件背景:
台灣北部的神學教育可追溯到主後1872年,當偕叡理(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D.D.)博士來到淡水傳教即已開始。最初的十年間,偕叡理博士像主耶穌一樣,一面巡迴佈道,一面教導學生,以路邊、榕樹下、溪旁、海濱、客棧、或地方的禮拜堂作為教室,可稱為「逍遙學院」 (Peripatetic College)或「巡迴學院」(Itinerant College)。這時期的學生有嚴清華、吳寬裕、林孽、王長水、陳榮輝、陳雲騰、陳能、蔡生、蕭大醇、蕭田、連和、陳存心、陳萍、洪湖、李嗣、姚陽、陳九、李炎、李恭、劉和、劉朮等。
1872年馬偕博士開始神學教育。
1882年馬偕博士於故鄉加拿大溫大里奧省牛津郡募款籌建牛津學院。
1914年院舍遷至台北雙連的臨時校舍。
1945年日本投降,台北神學校復校並改稱台灣神學院。
1956年校址從雙連遷移到嶺頭現址。
105學年度(2016年)經教育部核准立案改制為台神學校財團法人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同年度並開始招生。
Top
發生過程:
1881年馬偕博士第一次返回加拿大故鄉烏德斯德克渡假時,當地報紙呼籲為他在淡水籌建一所固定校舍,結果得到他故鄉的牧長和好友的贊同及支助。
1881年末馬偕博士回台,立即在淡水砲台埔開始這所台灣北部最早的神學院籌建工作。
校舍於翌年(1882年)六月竣工,為紀念加拿大溫大里奧省 (Ontario)牛津郡(Oxford)民奉獻建校之美意,故命名「牛津學院」(Oxford College)以作紀念。
1893年至1895年,學院因馬偕博士生病告假而停課三年,於1896年又恢復上課。馬偕博士於1901年6月2日蒙主恩召。此後,學院由吳威廉牧師(Rev. William Gauld)繼任院長之職,並致力於神學教育水準的提高和創立中會以健全教會行政體系。
1907年至1916年由約美旦牧師(Rev. Milton Jack)主持校政,學院確立學年制度,並於1914年春天將院舍遷至台北雙連的臨時校舍,以等候「台北神學校」新舍之落成。
1912年5月台灣大會開始討論南北兩神學院合併的問題,並於1915年第四回會議時,票決通過台北為南北聯合神學校的校址,但此決議遭當時台南神學校校長巴克禮牧師之反對,結果無法實現。
1925年4月,北部教會依照台灣大會南北兩神學校合併之實施步驟,停辦台北神學校(以兩年為期),由校長劉忠堅牧師率領十一名學生前往台南神學校就讀。北部教會決定採取這行動是因為1914年第三回大會曾決議「暫時兩年受業於北部,兩年受業於南部」,根據這決議期望南部神學校於兩年後也如台北神學校一樣,能率領學生來北部就學,而終始兩神學校合併為一體。
然而1926年北部教會將這意思照會南部時,南部中會議定希望把校址置在中部,又同年4月第十三次大會也議定變更「聯合神學院」之校址在台中,推翻十年前第四次大會之決定。因此北部教會視「聯合神學院」的成立無望,大川正教授於1927年6月15日奉命率領北部學生回淡水龍目井舊「偕醫館」復校,由明有德(Rev. Hugh MacMillan)任校長。
1931年4月又遷往砲台埔「牛津學院」舊址,並由孫雅各牧師(Rev. James Dickson)任校長。
歷史影響:
一百多年來,台灣神學院雖然飽嚐風霜,歷經滄桑,如今又面臨新時代的挑戰,卻顯得更加努力往前直進。蒙上帝宏恩、祝福與帶領,在歷任院長的努力經營之下,台灣神學院已是一所設備完善、環境幽美、課程充實、勇往向前的神學教育最高學府。今後它將更加裝備自己,以開放的心懷注視著發生在周遭的事實與教會的心 聲,持守創設者馬偕博士「焚而不燬」之崇高精神,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事奉上帝的教會,以期完成受託的使命。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