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私立靜修女中
私立靜修女中
時間
1916年11月05日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根禮孟德斯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私立靜修女中(Blessed Imelda's School,簡稱BIS),全名是台北市私立靜修女子高級中學。是一所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同區的私立學校、設有高中部與國中部。內含普通高中、綜合高中、國中部、補校暨夜間部(夜間部已於2008年廢除)。天主教設立之中學,建築風格使用哥德復興式,略有修道院之意味。
事件背景:
創校於1916年(大正5年),提供日人及台灣籍優良之女子教育,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天主教女子學校。
當時,台北天主教道明會首任宗座監牧西班牙神父根禮孟德,鑑於台灣女子受教育的不平等,於是力排萬難,在當時的台北大稻埕蓬萊町,購地興建校舍。
1917年(大正6年),正式招生,兼收臺、曰籍學生,校名「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根禮孟德斯神父任第一任校長,並委任道明傳教修女會處理校務。
1945年(民國34年),二戰後,改為初中及高中兩部,並改校名為「台北市私立靜修女子中學」,委任修女洪奇珍為第六任校長。
1968年(民國57年),增設曰間部商科會計事務科,及夜間部商業補習學校。
1990年(民國79年),加設商業文書事務科。
1996年(民國85年),再設夜間部商業經營科,成為國中、高中、高商、曰夜間部兼備的完全中學,達到多元化的教育目標。
2007年(民國96年),開放招收男生,但只限定國中部,為甄試入學。
Top
發生過程:
根據Religiosas Misioneras de Santo Domingo UN SIGLO DE APOSTOLADO(1887-1987)(FIDEL VILLARROEL, O.P. ROMA 1993 ISBN Tipografia Vaticana p.251)一書,早在1859年台灣的道明會神父們即已醞釀著創辦一所女子中學的理念,但困於經濟的拮据,直到1906年6月20日林啟明神父向西班牙玫瑰省會長神父報告台北大稻埕的傳教概況,信中具體建議:「至於使工作更有效的辦法,我建議辦學校。如果在台北能設立一所中學,並由兼曉日語、英語的神父管理,一定很成功。」
1913年教廷任命根禮孟德斯神父為台灣教區第一任監牧,1916年香港玫瑰道明會將部份資金轉存到台灣,請根禮孟德斯監牧代為管理,因此機緣,於是根禮孟德斯監牧向香港玫瑰道明會籌借資金,而以六萬圓日幣買下位於寧夏路的酒廠,並以酒廠作為抵押,隨後將酒廠稍加整修,即轉變成一座巍峨的學府,命名為Colegio de la Beata Imelda英譯即Blessed Imelda’s School 中文意即貞女嚴美黛的學校就是靜修女中。
根禮孟德斯監牧於是正式向日本總督府提出建校申請,申請書上清楚載明建校宗旨為:「對內地(即日本人)及本島女子施以高等普通教育,陶冶其品行,養成賢妻良母性格,兼教以日常生活上有益之知識技能。」此宗旨已開宗明義指陳靜修女中創校理念是知識與品德並重,理論與實際兼顧的全人教育。
透過一位日本律師S. Komiya的幫忙,得到政府的設校許可,但附帶三個條件:
1. 校長應是一位男性日本人,負責學校內部的管理。
2. 所有學生應隸屬在這位管理者之下。
3. 學校不可以教授任何宗教課程。
歷史影響:
靜修女中為1916年天主教教會在台設立的第一所女子中學,由於首任校長根禮孟德斯為西班牙神父,建築外觀融入了西班牙情調,曾經是台北大稻埕一帶的著名地標。
1983年年因不堪風雨歲月的摧殘,拆除改建,但仍沿襲傳統,七樓以上屋頂完全按舊建築興建,南面再搭配圓形鐘樓,更顯富麗堂皇;1985年甫建造完成,即轟動北市,一舉獲得建築設計大獎,1994年又被票選為台北市十大最具特色建築物,獲頒文化門牌紀念獎,可說集歷史、榮耀於一身。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