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鄭用錫逝世
鄭用錫逝世
時間
1858年03月21日 ~ 1858年03月21日
地點
淡水
相關人物
鄭用錫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鄭用錫(閩南語:Tīnn Iōng-sik;1788年6月10日-1858年3月21日),譜名文衍,又名蕃,字在中,號祉亭,清朝政治人物,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祖籍福建省同安縣金門島(今金門縣)。道光初以科舉入仕,有「開臺進士」之譽。官至禮部員外郎,後因功誥授二品通奉大夫。
事件背景:
鄭用錫之先祖於明朝末年由福建漳州府漳浦遷居泉州府同安縣金門。
乾隆40年(1775年),其祖父鄭國唐攜子崇和渡海至臺,在淡水廳後龍(今屬苗栗縣)居住。崇和後成國子監監生。乾隆53年(1788年),鄭用錫生於後龍。
嘉慶11年(1806年),全家遷居竹塹(今屬新竹市)。
鄭用錫自幼穎異,通曉經史,尤其精於《易經》。曾主明志書院講席。
嘉慶23年(1818年)戊寅科鄉試中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赴京參加癸未科會試中式,殿試位列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賜同進士出身。臺灣入清一百餘年來,本地考生首次登科,當地以為盛事,鄭用錫遂有「開臺進士」或「開臺黃甲」之譽。
道光6年(1826年),鄭用錫與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李慎彝等稟請改建淡水廳城,即竹塹城,並獲准將原來的土牆改爲石砌。工程於次年展開,由臺灣道道員孔昭虔親自履勘,歷時兩年完成。用錫督建城池有功,加同知銜。
道光14年(1834年)用錫捐京官,再次前往京師,籖分兵部武選司任職,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因不習官場應酬,於道光17年(1837年)侍親為由,請求歸養老母,返鄉後,用錫開始興建自宅,即「進士第」。
道光22年(1842年),英國海軍侵犯大安口,鄭用錫率先募鄉勇援救,受賞花翎。不久又以剿敵之功加四品銜。
Top
發生過程:
鄭用錫是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第一位臺灣本籍進士,有「開臺進士」、「開臺黃甲」之譽。在其之前,臺灣已有陳夢球、王克捷、莊文進三人考取進士,故有一說稱王克捷為「開臺進士」,莊文進為「開鳳進士」,鄭用錫為「開淡進士」,但是陳夢球籍貫為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以漢軍正白旗籍中舉,王克捷為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籍,移居臺灣寄籍諸羅縣,莊文進以臺灣鳳山縣籍登科後,又回歸祖籍晉江縣,由於陳夢球屬於旗人,王、莊都有冒籍和寄籍之嫌,因此「開臺進士」之說依然是以鄭用錫為主。
同治9年(1870年),次子鄭如梁委託福建舉人楊浚整理用錫詩文遺稿,刊刻《北郭園全集》十卷行世。楊浚對其詩評價極高,稱「其品格在晉為陶靖節、在唐為白樂天、在宋為邵堯夫,間有逼肖元遺山者。」
鄭用錫以《勸和論》受到臺灣文學界的肯定,《勸和論》也被中華民國政府選為「三十篇文言文範文」之一,今日常被各教科書出版社選為高中國文課文。根據《百年見聞肚皮集》考証,《勸和論》是「咸豐4年作」(1854年)。但因為原本的註解誤植為「咸豐3年作」(1853年),被學者誤會。其實《勸和論》是為了咸豐3年的械鬥(即「頂下郊拚」)所作,文章寫於咸豐4年。
咸豐元年(1851年),鄭用錫開始在竹塹城北修築「北郭園」以自娛。
咸豐3年(1853年),臺北發生頂下郊拚等械鬥(1852年就已發生泉漳械鬥),用錫親與臺北仕紳陳維英一起主持和解事宜,活人甚多。
咸豐4年(1854年),用錫奉旨與進士施瓊芳等協辦團練,並助捐米糧,獲得二品封典。並寫下《勸和論》,告諭臺灣百姓以和為貴,勿分類械鬥。
咸豐8年(1858年)病卒,年七十。入祀鄉賢祠。同治《淡水廳志》有傳。
歷史影響:
鄭用錫精通儒家經學,著有《周禮解疑》及《周易折中衍義》。因淡水廳尚未有志書,曾自纂《淡水廳初志稿》,雖未刊行,卻成為日後陳培桂編寫《淡水廳志》的重要參考。用錫工詩文,好吟詠,與當地文士多有唱和。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