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重熙門
重熙門
時間
1884年11月
地點
臺北
相關人物
陳星聚、沈葆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臺北府城小南門,又稱重熙門,取其「盛世興隆,光輝普照」之意,位於臺灣台北市中正區,1879年建立。位於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交會路口圓環上,板橋林家捐建,建立之初作為台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今延平南路中山堂以南路段,以北則為撫台街),日治時期屬書院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拆除台北城垣、城郭和西門,小南門則規劃為圓環綠地。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小南門的城樓改建為華北樣式建築,而石構臺座及圓拱門則維持原有建材造型。
事件背景:
在官員長期主導與地方仕紳的贊助下,台北府城於清光緒10年(1884)年正式落成於艋舺(今萬華區)與大稻埕兩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城門之一,也可以說是台北府城的正門。
除了作為大稻埕(約略位於台北府城西北方)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基於城門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緣故,因此對於防禦上的功能也有所側重。在城門本身的防禦式設計外,另外還在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將城門半面包圍,且設計外廓的圓拱門洞與城門門洞間互不相對(東門亦有此類外廓設計,但為接近橢圓形的外廓);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該橫額後來隨著日本人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涼亭的礎石。戰後移至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北門前方空地)。
Top
發生過程:
小南門位於臺北市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交會路口圓環上,建立之初作為台北城內通往板橋、中和的孔道,城內連接小南門街(今延平南路中山堂以南路段,以北則為撫台街),日治時期屬書院町。
小南門相傳為板橋富賈林本源家族為了避開艋舺的泉州勢力,方便出入臺北府城所捐建,因此相較於其他碉堡式城門,小南門則是唯一的廊柱式城樓。這個說法已經受到證實。
日本時期,台灣總督府拆除台北城垣、城郭和西門,小南門則規劃為圓環綠地。
小南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不同於其他諸門。不像其餘4個城門是封閉、肅殺的碉堡一般,為精美的樓閣式城門造型,流露出秀麗、親切的味道,十分特別。臺作雖也是石條所砌,上半部卻使用傳統上常看到的柱廊樓閣。屋簷下斗拱成列,並施彩繪,有如一座小廟,非常華麗。
1935年,台灣總督府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1966年,中華民國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小南門的城樓改建為華北式城池建築,屋頂兩側甚至加上中國國民黨黨徽,而石構臺座及圓拱門則維持原有建材造型,原本廊柱式城樓的特色建築容貌盡失。
歷史影響:
台灣府城門-南門:大南門雖幸運被保存,但卻年久失修日漸殘破。光復後,政府整修舊城門,小南門遂被重修成宮殿樣式,頗失原貌,但石構臺座及圓拱門為原有建材造型,石工精而堅古,頗具歷歷史價值。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