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花沙納逝世
花沙納逝世
時間
1859年12月07日 ~ 1859年12月07日
地點
蒙古
相關人物
花沙納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花沙納(1806-1859) 清朝大臣。清蒙古正黃旗人。烏米氏,字毓仲,號松岑。內大臣德楞泰之孫,黑龍江將軍衝阿之子。宣宗道光間進士,歷官至吏部尚書、左都御史。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擔任中方的談判代表與英國人談判。
事件背景:
花沙納(1806-1859) 清朝大臣。清蒙古正黃旗人。烏米氏,字毓仲,號松岑。宣宗道光間進士,歷官至吏部尚書、左都御史。後改隸於正黃旗。花沙納生長在一個蒙古族官宦之家,其祖父壯果功德楞泰,在乾隆年間受護軍統領、西安將軍等軍職;父親名衝阿,官累至盛京副都統、黑龍江將軍等。
文宗咸豐初,清政府財政困窘,無力支付龐大軍費,以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他於1852年(文宗咸豐2年)10月繼福建巡撫王懿德之後,奏請鈔支,制法銀錢鈔幣,臚列造鈔、行鈔、換鈔之法三十二條,並敷陳用鈔十四利。次年奉命與陝西道御史王茂蔭會同戶部堂官議定,於同年6月及12月先後發行以銀兩為單位的官幣和以製錢為單位的寶鈔,以濟急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懾於洋人船堅砲利,主張速成和局。
花沙納道光12年中進士,歷任散館編修、國子監祭酒、都察院左副都御吏、翰林院學士,理藩院尚書、禮部尚書等職。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清廷遂派良偕他赴天津與英、法侵略者簽訂《天津條約》;其後又赴上海與英、法簽定《通商章程善後條約》等。
1858年5月英法聯軍北犯大沽(大沽口,即今天天津市之唯一出入海口),奉派為欽差大臣,偕同大學士桂良赴天津議和,簽訂了《天津條約》,又復赴上海會同兩江總督何桂清與英、法、美簽訂通商章程。
Top
發生過程:
花沙納(1806年-1859年),字毓仲,烏米氏。蒙古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
道光12年(1832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官至吏部尚書。
咸豐8年(1859年)4月,英法聯軍進占大沽口,花沙納偕大學士桂良赴天津議和。5月,簽訂《天津條約》。6月,復命攜帶欽差關防前赴江蘇,會同兩江總督何桂清與英國、法國、美國訂立通商章程。
咸豐9年12月7日卒,諡文定。
花沙納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不僅通詩文,還善於作畫、鼓琴等。他的漢文化修養較高,著有《出塞雜詠》、《東使吟草》、《東使計程》、《韻雪齋小草》、《韓節錄》等詩文集。他更擅長於寫邊塞風光、草原景觀。 1842年,他奉旨赴科爾沁部祭祀額駙珠爾默忒之福晉時,寫下許多描寫科爾沁草原的自然風光、習俗風情的詩篇。變現手法粗獷,景象雄渾壯觀。此外他在《塞外書所見》、《胡俗歌》和《絡馬行》等詩篇中,讚頌、謳歌蒙古牧民淳樸的古風:“叩門容乞米,畢竟古風留”;“頹垣破屋幾經秋,豐年葦布裹氈裘”。在《絡馬行》中,他對蒙古牧人手持套馬桿,追逐奔馳如閃電的烈馬群,須臾間將一匹鶩馬套住制服,騎著它昂首而歸的情景做了生動的描寫:
塞草深黃野煙紫,駿足嘶風快如水。
胡兒絡馬持長竿,驚起驊騮去不止。
飛控射雕好身手,揚鞭逐電無塵起。
須臾持勒控鞍歸,意氣居然摩故壘。
詩中所描寫的科爾沁草原風光,洋溢著他對於本民族秀麗山水和風土人情的熱愛。花沙納常與清代畫家戴文節一起研詩論畫之六法。陳康祺《郎潛紀文》中說他“詩畫之外,兼善鼓琴”。可見其除作詩外,對琴棋書畫,皆有所長。
歷史影響:
花沙納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不僅通詩文,還善於作畫、鼓琴等。他的漢文化修養較高,著有《出塞雜詠》、《東使吟草》、《東使計程》、《韻雪齋小草》、《韓節錄》等詩文集。他更擅長於寫邊塞風光、草原景觀。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