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葉名琛逝世
葉名琛逝世
時間
1859年04月09日 ~ 1859年04月09日
地點
加爾各答
相關人物
葉名琛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葉名琛(1807年~1859年4月9日),字昆臣,湖北漢陽人,近代著名歷史人物,清朝中後期著名疆臣,官至兩廣總督擢授體仁閣大學士。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俘,自詡“海上蘇武”。人稱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事件背景:
葉名琛,字昆臣,生於1807年12月21日,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家庭熏陶,葉名琛在少年時就“以詩文鳴一時”。不到18歲,他就考取貢生,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不到40歲,他就被提升為廣東巡撫。
咸豐2年(1852年)實授兩廣總督兼通商大臣。廣州保衛戰中,兵敗被俘。
之前家族成員歷代都是在漢口開藥店(即漢口葉開泰,與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餘堂、廣州陳李濟齊名)。葉名琛死後,葉家家族遵其反洋遺訓,在漢口提出不買洋貨、不點洋油燈、不用洋米的口號,聲譽一時如日中天。
葉氏家族尤其引以為榮的,是被時人評論為“相臣度量,疆臣抱負”的葉開泰第七代傳人葉名琛。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聯軍進犯廣州,葉名琛率軍民奮起抵抗,終因敵我懸殊,廣州次日失陷,葉名琛忠於職守,“不走不降”,最終被俘。 1858年被英軍押至印度加爾各答,在監獄中葉名琛吃完自帶糧食後,至死不吃英軍之粟,以表示“士可殺不可辱”的決心,以絕食抗爭保持民族氣節,其顯赫的官位和愛國事蹟,給葉開泰這塊金子招牌增添了光彩。
Top
發生過程:
咸豐6年(1856年)9月10日,亞羅號事件爆發,英國領事巴夏禮(Harry Smith Parkes)啟書責難;葉名琛釋放被捕的十三名水手,但堅持無歉可道,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 10月1日,英軍攻陷廣州,因人少,不久退出廣州;葉名琛向朝廷奏稱“大捷”,又縱粵民火焚城外各國商館及洋行。
咸豐7年(1857年),巴夏禮請遣大軍。當年9月,英法聯軍抵達廣東;11月,攻陷廣州,據守河南地區各砲台,要求葉名琛十天內出面談判。 11月12日,聯軍發出最後通牒。 11月14日,聯軍佔領廣州,葉名琛在副督統雙喜的衙署內被擒獲,解往停泊在香港的軍艦“無畏號”,薛福成譏他“六不總督”:“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亦罕有。”他曾聲言“欲面見其王以理論”,並且自備糧食,恥食敵粟。 《香港紀事報》載:“偶然有人上艦,都向葉脫帽致意,他也欠身脫帽還禮。”
48天后,“無畏號”駛離香港。英國人將其送往印度加爾各答,暫被囚禁在威廉砲台,後遷往托里貢的住宅,日誦《呂祖經》不輟,自書“海上蘇武”。次年2月29日得病不食,至三月初七戌時(4月9日),死於囚所,據悉是自備糧食盡空後絕食而死。英國人將他的屍體運回中國。他的一些文件今封藏於英國國家檔案館(The National Archives)。當時薛福成在日記中沉痛地表示:“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見大吏,藉以通隔閡、馭商民;乃粵民一激再激,葉相復一誤再誤,使拱手而有粵城。 ……益知中國易與,遂糾法、俄、美三國兵船北上,駛入大沽,阻我海運,立約而還。……粵民激於前此大府議和之憤,萬眾一辭,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為快,屢請屢拒,紛紜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約,皆成於此;由今觀之,甚無謂也。”
歷史影響:
葉名琛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形象近乎反面。 “粵人憾其誤國,為之語曰:“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罕有。 ”史書中的這種評價,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昏聵的鹹豐皇帝的個人態度,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分水嶺,咸豐帝對葉名琛的評價陡轉一百八十度。在新中國建立後,出於政治宣傳的目的,葉名琛形象又被刻意醜化歪曲,成了十惡不赦的罪人。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