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虹口俱樂部
虹口俱樂部
時間
1914 ~ 1945
地點
上海
相關人物
資料來源:文匯報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旅滬日本僑民,在虹口建造俱樂部。俱樂部底層是酒吧、球場,2樓是餐廳,3樓為劇場,4樓為旅舍,是當時在滬日本人的主要的集會、社交場所。上海日本人實業協會、商業會所,曾設在此處。
背景:
19世紀60年代以前,日本人在華居住經商的很少,1862年,曾有一艘日本輪船來到上海要求通商與瞭解情況。甲午戰爭以後,日人來華居住經商日漸增加,其中80%在上海,大部分居住在吳淞路及其附近。
上海為什麼會有「日本海軍俱樂部」?要從日本的“大陸擴張”政策和近代日本軍隊在上海的駐紮和擴張說起。明治維新後,日本帝國野心萌發,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妄圖侵略朝鮮、吞併中國,建立一個稱霸東亞的大日本帝國。為此,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武力擴張政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西方國家注意力分散之時,再次增派軍隊到中國沿海,「日本海軍俱樂部」是這年開始在上海出現的。隨著登陸上海的日本軍人(主要是海軍)日漸增加,官兵喝酒鬧事等負面消息不斷出現,為了給在上海的日本軍人提供消遣娛樂的場所,「日本海軍俱樂部」應運而生。在1933年之前,該俱樂部是在今虹口區惠民路、保定路口的上海感光膠片廠內,1934年後,才搬到今四川北路、東江灣路、多倫路三條馬路交界處(當時俗稱北四川路底)。該俱樂部結束時間應該是在1945年,這一年日本潰敗,大量日本海軍離開上海返回日本。
Top
發生過程:
峨嵋路是上海市虹口區南北走向的一條街道,南起天潼路,北至海寧路,前身為20世紀初上海填濱築路時以英國商人名字命名的密勒路, 1943年改為現名,峨嵋路400號即為「日本海軍俱樂部」舊址。
1932年“一•二八”戰爭前夕,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煽動和操縱下,旅滬日本僑民藉口抗議“排日”運動,在此集會。會後,在日本海軍陸戰隊武裝保護下,上街遊行示威,搗毀了北四川路(現四川北路)一帶貼有“抵制日貨,愛用國貨”標語的中國商店。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虹口區峨嵋路400號這一磚混三層樓凹形建築,應該是當時日本海軍陸戰隊「海軍下士官兵集會所」。日本學者一般將戰爭期間的日軍娛樂所、俱樂部、集會所都稱為「慰安所」。研究者們將日軍部隊直接掌控、管理的慰安所稱為“軍直營慰安所”。
日本海軍陸戰隊在無執勤任務時,除了去陸戰隊內的娛樂慰安機構外,軍官們還去司令部隔壁的海軍俱樂部休閒,下士以下的官兵大多去密勒路的集會所。下士以下官兵集會所原來在老靶子路,如今(在密勒路)新建了面積大、設備完善的三層樓現代化集會所(以上內容引自山中三平先生1937年發表在日文雜誌上的《海軍陸戰隊故事》(上海陸戦隊物語)一文)。
掛在俱樂部門口的銅牌,是中日戰爭的重要見證物;它目睹了中國軍人在上海保家衛國、浴血奮戰的情景,也看到了日本軍人在中國大地上屠殺中國軍民的慘狀。
中日雙方曾在「日本海軍俱樂部」多次發生過激烈戰鬥。
歷史影響:
戰爭期間,上海日軍慰安所就有166個,多集中於虹口區,尤其是今四川北路公園一帶。《上海街區圖》,1937年8月15日東京印刷,由“大日本帝國陸地測繪部”繪製,上面標有世界上第一個慰安所“大一沙龍”的座標;《虹口地區地圖》,日本宇野商店印製,標有美楣里慰安所群和克明里慰安所群;《1943年最新大上海地圖》,由日本堂書店發行,森武久製圖,標有日海軍下士官集會所和“大一沙龍”慰安所。據日本人山中三平1937年《海軍陸戰隊的故事》等史料記載,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在今虹口區峨眉路400號一幢3層建築中,設立海軍下士官兵集會所,即慰安所。
「慰安婦」制度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侵略亞洲戰爭中推行的軍事性奴隸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本國婦女之外,日本軍國主義以欺騙、擄掠、強迫等手段,為遠離本土、數量龐大的日本軍隊配備了從中國、朝鮮半島、東南亞等亞洲各地強征的大量年輕女子充當性奴隸,建立了完備的軍隊「慰安婦」制度。相當數量的女性在被日軍殘暴性虐待過程中死去;戰爭結束時,部分日軍曾奉命對「慰安婦」進行肉體罪證消滅;輾轉存活下來被調查所證實的女性,或不能生育,或精神失常,或肢體傷殘,無一不在極度痛苦中掙扎生存。
(資料來源,參考:文匯報、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東方早報)
Top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