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中國文化大學
IP:
140.137.101.202
首頁
年表
民國人物
人物年表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資源共享
全部
民國人物
民國事件
期刊文獻
專書
照片
首頁
->
民國事件
-> 永、久、黃團體
永、久、黃團體
時間
1914年11月24日 ~ 1949
地點
天津
相關人物
范旭東
、
侯德榜
、李燭塵、
范源濂
、
梁啟超
、景韜白、胡睿泰、李積芸、胡森林、方積琳、黃大暹、范靜生、
李思浩
、
王家襄
、劉揆一、
陳國祥
、左樹珍、李穆、錢錦孫、
黎元洪
、
曹錕
、
蔡鍔
、
馮玉祥
、段永彬、陳調甫、彭九生、佟翕然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背景
過程
期刊
專書
照片
其它
簡介:
「永、久、黃」團體是中國興辦民族化學工業初期,由范旭東先生在天津一手創辦的永利鹼廠、久大精鹽公司、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所共同組成的化學工業團體。范旭東先生也正是因為創辦了「永、久、黃」團體,而被尊稱為「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
背景:
1911年,曾到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化學系留學學習化學的范旭東學成歸國,並決定創辦中國的化學工業。1913年,他來到塘沽實地考察,發現塘沽是得天獨厚的鹽鹼工業基地。隨後,范旭東在其兄時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范源濂和師友梁啟超等人的支持下,由范旭東、景韜白、胡睿泰、李積芸、胡森林、方積琳和黃大暹為發起人,梁啟超、范靜生、李思浩、王家襄、劉揆一、陳國祥、左樹珍、李穆、錢錦孫為贊助人,於1914年7月20日提出申請立案,同年9月22日獲得批准建立久大精鹽公司精製食鹽,並在塘沽設立久大精鹽廠。當時久大股東有諸多軍政界人士相助,如黎元洪、曹錕、蔡鍔和馮玉祥等。1916年4月6日,久大精鹽廠竣工投產,同年9月11日,生產出的第一批精鹽由塘沽運往天津銷售,之後又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打開了銷路。這時的久大精鹽開始達到日產5噸的能力,每年可獲利五六十萬元。
1918年11月,范旭東在創辦久大精鹽廠的基礎上,決心「變鹽為鹼」,興辦「永利製鹼公司」,開創中國製鹼工業的先河。當時,壟斷索爾維法製鹼技術的英國卜內門公司擔憂永利製鹼公司一旦製鹼成功,擠掉它在中國的市場,於是提出與永利製鹼公司「合作」以達到吞併的目的,但遭到拒絕。永利鹼廠採用當時世界先進水準的索爾維法製鹼技術,設計能力為日產純鹼40噸,在國內可以自製的機器設備在上海大效鐵工廠製造,不能自製的由國外採購。在梁啟超等入股、斡旋下,1917年10月9日,時任長蘆鹽運使段永彬下發了「為提倡實業起見,姑予照準」的免稅訓令,使得永利公司製鹼用鹽可以免於高昂稅收。從1918年至1924年,永利製鹼公司開始為鹼廠的設計和基建招攬人才。1918年11月,董事陳調甫赴美請到一位顧問工程師W.D.Mount負責設計,但實際設計工作由中國留學生承擔。當時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系留學的侯德榜於1919年欣然接受了陳調甫的邀請,參加了永利鹼廠的設計。
1919年擴建東廠後,年產量可達6萬2千多噸。久大精鹽廠的建成和投產,為日後永利鹼廠的創辦「變鹽為鹼」提供了原料和人才保障,尤其是在資金上為永利鹼廠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Top
發生過程:
「永、久、黃」團體的三家公司均是由范旭東先生一手創辦,因此關係也極為密切,其中久大與永利也被稱為姊妹廠或姊妹公司。永、久、黃三家公司,久大精鹽成立最早,並為其他兩家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持;永利鹼廠則是延續時間最長、歷史影響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而黃海化學工業社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機構,其前身則是久大精鹽公司的實驗研究室,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推動了中國菌學及酒精工業的發展。
永利鹼廠是中國創建最早的製鹼廠,開創了中國化學工業的先河。由該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使中國生產的化工產品的首次出口海外。
1921年,侯德榜接受范旭東的邀聘,離美回國,承擔起續建鹼廠的技術重任。在製鹼技術和市場被外國公司嚴密壟斷下,侯德榜帶領廣大職工長期艱苦努力,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於1926年取得成功,正常生產出優質純鹼。
1922年8月15日,在范旭東先生的倡議下,久大精鹽公司研究室從久大精鹽公司剝離,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化工研究機構——「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關於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的命名,范旭東先生曾說:「我們把研究機構定名為『黃海』,表明了我們對海洋的深情,我們深信中國未來的命運在海洋。」
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成立之初,主要是協助久大精鹽公司、永利鹼廠調查和分析原燃物料,對長蘆鹽場鹽滷的應用進行實驗,其次是為今後永利鹼廠開拓新的產品在技術上打下基礎。
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永利鹼廠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之象徵」。從1927年到1937年,永利的純鹼年產量翻了3番多,「紅三角牌」純鹼遠銷日本、印度、東南亞一帶。
1928年起,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用廣東沿海的藻類為原料試製鉀肥和碘。同年5月,又用山東博山的鋁土頁岩礦石為原料進行研究,並於1935年試煉出中國的第一塊金屬鋁樣品,並用將其鑄成鋁製飛機模型以紀念。
1931年,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成立菌學研究室,開展對酒精原料和酵母的研究,推動了中國菌學及酒精工業的發展。
1934年,「永、久、黃」團體的創始人范旭東先生為發展事業需要,在永利鹼廠所辦的《海王》旬刊上刊出「為徵集團體信條請同仁發言」一文,文章指出:「每個團體都有一個目標,凡屬團體各分子都努力以赴之;有組織、有計劃、有信條,意志統一,步伐整齊,一心一德,不顧一切往前邁進,如此集各個分子的力量,一變而為團體的力量,此所以團體力量大,其事業乃得以成功。」
此文發出後,引起了團體內的廣泛討論,在廣泛徵求意見並討論後,最終制定了「永、久、黃」團體的四大信條:
一、我們在原則上絕對的(地)相信科學;
二、我們在事業上積極的(地)發展實業;
三、我們在行動上寧願犧牲個人顧全團體;
四、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光榮。
四大信條在制定後,首次於1934年9月20日發表在第七年第一期的《海王》旬刊上,此後並固定刊登在《海王》封面左上角的顯著位置。
同年,永利公司爲了“再展化工一翼”和生產化肥,決定建設兼產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銨的南京錏廠,任命侯德榜爲廠長兼技師長(即總工程師),全面負責籌建。
1937年2月5日,中國首座合成氨工廠——永利南京錏廠生產出中國第一批硫酸銨產品、中國第一包化學肥料,被譽為「遠東第一大廠」。硫酸銨可以生產硝酸,製造炸藥,當時國事已劍拔弩張,消息發布,國人為之一振。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的純鹼產業在范旭東手上孕生。永利鹼廠的主體廠房南北高樓聳入雲天,碳化廠房高32米,共有8層,蒸吸廠房高47米,達11層,不但是華北第一高樓,更是塘沽乃至整個天津的標誌性建築。
范旭東的科學救國之心十分熾熱,從1930年起,他就想建設中國的硫酸產業。他向南京實業部提出申請,希望財政撥出2000萬,600萬辦鹼廠、800萬辦硝酸廠、600萬辦硫酸廠。然而,政府給出的批覆公文卻句句空話,無一實事,讓他的指望完全落空。後來三年,他奔波於各家銀行之間,竭力融資促進這個項目,終於在1933年獲准成立南京廠,設計能力為年產硫酸銨5萬噸,1937年2月投產成功。
1937年7月之前,除了中國的企業家們之外,絕大多數外國觀察家也對這一年的中國經濟充滿了樂觀的展望。然而,7月7日的炮火打斷了這所有的一切。
8月7日,塘沽淪陷後,永利、久大兩廠拒絕與侵華日軍合作,永利公司總部被迫由天津暫遷香港,1938年1月,工廠便帶領技職人員和工人技術骨幹向內陸撤退至四川,擬在這裡重建中國化工基地。4月4日,久大向四川鹽務管理局遞交關於創建久大自貢模範食鹽廠的申請,並在半月後獲得批准。歷經四個多月的工程後,在自貢自流井張家壩建成了模範食鹽廠,繼續開展研究直至抗戰結束。與此同時,永利選中了犍為縣五通橋老龍壩,改稱「新塘沽」,並準備建造鹼廠、酸廠、煉焦廠和水泥廠等一系列配套工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久大董事長景韜白邀集永利鹼廠、久大精鹽廠老職工約10餘人,於8月下旬來塘沽組織護廠隊保護工廠。11月初,公司派李燭塵與彭九生來接收永利鹼廠、久大精鹽廠。在接收中發現,很多設備由於佔領者8年間的粗暴使用,有的損壞嚴重、殘缺不全甚至完全損壞。
11月下旬,公司派佟翕然擔任永利鹼廠代理廠長兼技師長,恢復建立了各種管理機構,並調整了人員。由於工廠損壞嚴重且缺乏資金,當時開工出鹼困難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和技術人員仍堅持參加修復工作,他們在減薪的情況下增加工作量,以期早日渡過難關。工人最初領半薪,職員只發生活費,直至出鹼後才恢復全薪。在這種情況下用了3個月時間,最終於1946年2月26日,永利鹼廠重新開工出鹼。
在此期間,國共內戰爆發,受其影響通貨膨脹嚴重,國內物價飛漲、貨幣貶值,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給民族工業帶來巨大打擊,當時市面上多以倒買實物來謀取暴利,永利鹼廠的純鹼成為投機倒把的籌碼,每日所產之100多噸純鹼,大部分被強購殆盡。鹼廠產品售出所得已無法購回原料,維持局面已很艱難,更不能慮及發展生產。1948年12月16日,因戰事原因工人不敢上班,永利被迫停工。
1949年後,「久、永、黃」集團被公有化。
歷史影響:
民國初年,永利鹼廠的建立對現今天津濱海地區的發展特別是塘沽地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動與催化作用。永利鹼廠以及「永、久、黃」團體在塘沽形成規模之後,塘沽城鄉建設逐漸加快。企業的發展吸引人口向塘沽地區聚集,各類配套生產生活設施不斷建設,如塘沽第一所幼兒園、第一所私立小學——明星路小學、天鹼醫院等。相關商業和服務業迅速崛起,並隨著天津鹼廠的發展而走向興旺,原本分散的居民點連成一片,使塘沽城區形成規模的步伐逐步加快。
在天津,永利鹼廠、南開大學和《大公報》被合稱為‘天津三寶’,分別代表了那一時代工業、大學和新聞業的最高水準。
目前,坐落在天津鹼廠老廠區內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舊址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天津濱海新區最為重要的工業遺產之一。
(資料來源,參考:人民網、維基百科、中文百科在線)
Top
回上一層